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田水利和地学成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农田水利和地学成就

分类:【地域文化】

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尤其是熙宁二年 (1069) 王安石参政开始变法,同年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后,“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据 《宋会要稿》记载,仅1070―1076年间,全国府界诸路兴修农田水利1.08万处,灌溉田地36.12万亩,其中两淮就有2294处,面积7.48万顷61亩,相当于全国总和的1/5强; 另外,江南东西路还有1507处,灌溉面积1.5万多顷。可见安徽境内当时兴修水利之一斑。

两宋时期,安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最值得称道的一是圩田的兴建颇具特色,二是和县人沈立撰著的 《河防通议》影响深远。至于地学方面当数程大昌成就最为突出。

一、圩田兴建

安徽的圩田至少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曹魏和东吴在江淮地区的屯田,其中江南的当涂、芜湖,江北的皖城、庐江等地可能有圩田的雏形。唐宋时期,尤其是两宋时期,安徽境内的圩田兴建进入了全盛时期。宋代安徽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圩田系统,圩田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对当时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唐以前,芜湖一带的人民群众就根据 “江南可耕之地皆下湿厌水” 的实际情况,“频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在今芜湖境内兴建了圩田,“土豪秦氏世擅其饶,谓之秦家圩。李氏据有江南,至官领之” (沈括 《万春圩图记》,见 《沈氏三先生集》 卷二十一)。范仲淹在 《答手诏条陈十事》一文中也说: “且如五代群雄称霸时,本国岁饥则乞籴于邻国,故各兴农利,江南应有圩田。”

宋代是安徽圩田兴建的鼎盛时期,当时安徽人民在大江南北广修圩田。如嘉钓六年(1061),重修芜湖万春圩,周长84里,共有田12.7万亩; 另据王象之 《舆地纪胜》 记载: 绍兴元年(1131),命太平州守臣葺制圩田,其中芜湖县万春、陶辛、政和三官圩长143里,当涂广济圩93里;绍兴二十三年特遣户部郎钟世明修筑宣城、太平圩田; 隆庆二年 (1164) 孝宗又命江南诸州守臣注意兴修圩田,于是宣州知州许尹乞大开圩田,孝宗即派沈杞经管宣州、太平圩田事务等。

据 《宋会要稿》初步统计,宋代安徽境内圩田大增: 宣州境内化城、惠民两官圩,周围80里(其中包套私圩15所),单是化城圩就有田480顷。到孝宗乾道三年,仅宣城一县的圩田就发展到179所; 太平州境内 “圩田十居八九,皆是就近湖泺低浅处筑围成埂,州内有官圩广济圩长九十三里有余,其圩与五十余所私圩并在一起,坐落青山前,各低狭埂外面有大埂一条,包套逐圩在内,抵障湖水”。此外芜湖县有万春、陶辛 (新)、政和等圩三所,圩岸共长145里有余 ( 《中国水利史稿》 中册,第146页);庐州有官圩36所;和州历阳“县有大圩,建平县(今郎溪)桐?、临湖二乡,地势低洼,圩田76所,共5.64万亩有奇” 等等 (崔思棣 《江淮地区圩初探》,《安徽史学》 1984年第6期)。

随着圩田的扩展,两宋圩田水利技术有明显提高。嘉钓六年重修的万春圩可视为全国圩田最典型的例证: 万春圩重修后圩堤“博六丈,崇丈有二尺,八十四里长,夹堤之脊列植以桑,为桑若干万,圩中为田千二百七十顷,取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杂字千二百七十名其顷。方顷而沟之,四沟浍为一区。一家之浍,可以舫舟矣……圩中为通途二十二里以长,北与堤会,其袤可以两车,列植以柳。为水门五……圩既成,天子赐名曰万春”。范仲淹也说: 江南圩田 “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范文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文献通考?水利田》亦载:“江东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 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概括起来说,两宋圩田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圩堤分两层,外层是大堤,内层是小堤,圩堤高阔状实。如万春圩 “博六丈,崇一丈二尺,”堤外植柳树,以捍风涛,夹堤植桑以固堤; 二是沿堤置有涵闸,可相机启闭,以调节圩内水量,涵闸筑构坚牢,如化城、惠民二圩,周围置门24所,两旁用石筑垒及沙板安闸,高筑土钳,常加坚实”(《宋会要稿》); 三是圩内分区,道路通畅,沟渠纵横相通,利用车戽排灌两便。如太平州 “圩田内开浚车戽大壕阔五尺、深一丈,通水河沟阔二丈、深七尺”,并设有水车,可视外河和圩内水位变化随时车戽排灌; 四是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圩圩相接、河渠贯通的完整圩田系统,形成圩连圩、圩套圩的大片圩区,各圩之间水道相连、河渠贯通,往来极其便利,乘坐舟楫,游历自如。正如杨万里在《圩丁词十解》中所云:“余自漂水县南一舍所,登蒲塘河小舟至孔镇,备见水之曲折,上自池阳下至当涂,围河皆通大江……河入湖,湖入江”,“上通建德下当途,千里江湖绕一圩”。以上这些特点标志着圩田建筑技术已相当完备,而且受惠至今,圩田的扩展和筑圩技术的完备,带来了粮食生产的大发展。由于圩田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上引进早熟的占城稻,从而使这些地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当时还在芜湖、无为等地兴建大粮仓,屯粮转运。据《宋会要稿?食货》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江淮米四百五十万斛以供京师”;“太平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担、菽一百万担……至道初,汴水运来五百八十万担,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担” (《宋史?食货志》) 等。因此北宋李觏说: “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 《李直讲先生文集》) 卷二十八,《寄上富枢密书》)。为了把江淮稻米直接运往汴京,京师转运使李符建议在和州开凿横州渠,使巢湖和长江直接相通。“渠成,以通遭运,而军用无缺。”( 《宋史?河渠志》) 可见宋代江淮地区已是全国的粮食基地,这是与大兴圩田分不开的。

二、“圩田五说”

在唐宋建圩田的过程中,曾围绕是否修复 “秦家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北宋时该圩下属芜湖,租归宋朝大农。“太平兴国(公元976―983)中江南大水。圩吏欧阳某护圩不谨,圩以废。”其后80年间虽然有不少人提出修复该圩的建议,但由于反对者不少,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因而未能修成。直到嘉钓六年(1061),转运使张锸、判官谢景温复会其议,使宣州宁国令沈披前往现场考察地形,并绘成图,决定复修。

沈披乃沈括之兄,精水利,有吏才。他勘察归来,把反对复修者的意见归纳成5条,逐条予以反驳,并由其弟沈括撰成 《万春圩图记》。这就是著名的 “圩田五说”,也是有关兴建圩田的重要理论根据。其要点如下:

一是所谓 “夏秋之水,非广泽无所容”,排其20里的水面为圩,就会使这20里的水面无所归宿,当上流水涨、洪峰泛溢时,便会造成水灾,反而得不偿失。

沈披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据他勘察,即便汛期来临,水面升高,而该圩北界尚有丹阳、石臼等湖,“绵浸三四百里,当水发时,环圩之壤皆湖也,面积如丹阳湖者,尚有三四处之多”;何况圩之西侧,属大江,即使划出20里用来修复旧圩,对洪水消长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二是所谓圩之西南靠近荆山,沿山作堤,江水从山峡流过,遭到壅塞,便会直灌山东,造成水灾。

沈披反驳说:“荆山之西,水流宽广不足百步,若折其堤,以违荆山之中,弃以与江二百步之处,则水无所迫。万一不幸,发生壅塞,则其阴在荆山之西,非圩之为祸。若在东侧分出支流,便可引导洪水宣泄。”有此措施,也就不用担心水患了。

三是所谓 “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龙伏其下,” 两岸容易崩溃。该圩前此之所以败毁,未尝不是这个缘故。

沈披不信这类迷信说教,他科学地解释了圩堤崩坏的原因,并非什么蛟龙作怪,而是圩水穿堤,酾于堤外,天长日久,“其下不得不为渊,渊深而岸颓”,这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所为蛟龙作怪的无稽之谈。进而提出了补救的办法: 应当在外面修筑一条复堤,障水出于数十步之外,注入江中,这样把水渊远移,自然就不会影响到相距数十步的圩岸了。

四是所谓自原圩荒废后,在这里纳租采茭者,已有百家,一旦恢复成圩田,要他们停业或改行,势必迫使他们起来反抗。

沈披认为这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因为圩田如果修复,将来也要分田给农民租种。夺取某些人土地,再转手分给另外一些人租种,是不道德的,还不如让原来在这儿采茭牧养的人,得耕其中。若能这样做,他们必定乐于改业,而像过去自愿在此采茭牧养一样,是不会起来反抗的。

五是所谓圩之东南滨临大泽,风水之所排,堤不能久坚也。

沈披认为,这也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这里地势并不陡峭,并有百步缓坡,如果在堤上植柳百行,堤下载种芦苇,这样受风浪浸蚀的部分,远在百步之外,而堤并不直接受风浪的冲击。加之堤宽数丈,而堤上宽仅数尺,堤外还有柳树、芦苇缓冲水势,使圩堤不直接与水浪相逆,所以风浪使圩堤不能久坚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沈氏以上述强有力的论据,有力地驳斥了反对派的观点,提出的方法也是切合实际的。因此,后来虽然几经周折,修复秦家圩的方略终于付诸实施。圩既成,宋仁宗赐其名为 “万春圩”。

由于万春圩设计得体,加之精心施工,蓄水排水都很方便,不但平年丰收无误,就是灾年亦能保证丰收。例如工程完毕后的第四年,长江又发大水,江、浙、汉、沔间所在泛人庐舍,流徙皆以万计; 宣、池两州间,大小1000多圩,惨遭淹没,惟有万春圩屹然无恙,藩其一方,而且屏蔽了附近一些小圩,使它们幸免被洪水吞没。万春圩经历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以雄辩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当初反对派的种种论调,同时证明了沈披在“圩田五说”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另外,两宋期间广筑围田已在江浙一带出现了水利与航运、治田与治水、排涝与挡潮、禁围与占围等诸多矛盾,而在安徽境内这些矛盾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当时的规划、设计、反复论证和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直到元代王祯在旌德撰写 《农书》时仍然对江淮圩田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河防通议》

沈立,字立之,北宋历阳 (今和县)人,“举进士签书益州判官、提举商胡埽,采摭大河事迹、古今利病为书,曰 《河防通议》” ( 《宋史?沈立传》)。王应麟亦说: “庆历八年,河决澶渊,诏有司防塞,屯田员外郎沈立督役,因考揆前志,询择时论,著为八议……曰 《河防通议》。” ( 《玉海》 卷二十二,“庆历河防通议”)该书在中国水利史上影响极大,自北宋至金元“治河者悉守为法” ( 《玉海》 卷二十二,“庆历河防通议”)。可惜原著早已不存,幸有元代沙克什 (瞻思) 的《重订河防通议》(亦称《河防通议》) 还可窥其一斑。《四库全书总目》 称: “是书具论治河之法,以宋沈立汴本及金都水监本汇合成编。”

据沙克什说,他在师从真定张祥 (瑞之) 习算时,张祥曾“授以是书,且曰: 此监本也,得之于太史若思 (郭守敬)。后十五年,复得汴本,其中全列宋丞司点检周俊《河事集》,视监本为小异,虽无门类,而援引经史,措辞稍文,论事略备。其余目纤悉,则弗若之。署云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都尉沈立撰。” (沙克什 《河防通议?原序》) 沙克什精诗、书、易、算,“于水利亦素所究心” ( 《四库全书总目》 卷六十九)。他鉴于 《河防通议》 的汴、监二本,得失互见,其丛杂纷纠难于寻讨,便将两本合之为一,“削其冗长,考订舛讹,省其门,析其类,使粗条理,以便观览,而资实用”,于1321年完成了合并、考订工作,以《重订河防通议》 为书名,刊行于世。

收入《四库全书》中的守山阁丛书本《河防通议》,即是沙克什的重订本,分为六门: 河议第一、制度第二、××第三 (缺)、功程第四、运输第五、杂法第六。根据现存五门中条目下所注版本,属于沈立 《河防通议》 汴本的至少有13条: “古今河患”、“堤埽利病”、“释十二月水名”、“开河”、“闭河”、“定平”、“修砌石岸”、“卷埽”、“修砌石岸每步两缝合用物料”、“安置坝闸一座物料”、“卷埽器具”、“卷埽物色” 以及 “河事集序”等; 而属于监本的有 “辨信张二水”、“十二月水名”、“浪名”、“河防令”、“筑城”、“卷埽

高一丈长二十步合用物料”、“造船物料”、“明昌七年定到打造卷埽竹索法”、“定功脚例”、“清河上水每百里脚价”、 “抬桩橛” 等11条, 另外有些条目与汴本相同。

仅从沙克什 《重订河防通议》 现在的五门中明确标注取自沈立 《河防通议》汴本的条目来看,沈立不但总结了古今河患及其防治的经验教训和黄河一年12个月的水信规律,而且对开河、闭河,制造水平仪、修筑石岸、卷埽、筑城的方法和标准,以及物料与器具的种类和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改前人某些河堤沟洫之作 “仅载治河之道,不言其方” 的习俗,为治河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修砌石岸的施工方法。《河防通议》 的记载很详细:“凡修砌石岸,先开挖槛子嵌坑,若用阔二尺、深二丈,开与地平,顺河先铺线道板一片,次立签椿八条,各长八丈,内打钉五尺入地”; 以固堤基; 然后在具体砌石时 “先用整石修砌,修及一丈,后用荒厂再砌一丈。”可以看出,施工程序比较周密,特别是对石堤基础要求较为严格。

又如,堵口技术。堵口的难点在于合龙。沈立《河防通议》中有“闭河”一节,专门记述北宋堵口合龙的技术和过程:合龙前,首先要检视龙口的深阔、水流和土质情况,随后在龙口两岸插标杆、架设浮桥,以便役夫通行和同时抛掷物料。为了减弱水势,先于龙口上游打星桩,然后在星桩内(间)抛大木巨石以压狂澜,接着从两岸各进草占三道,土占两道,并从上面抛下土石包压占;闭口时同时急速抛下土包土袋,鸣锣助威; 闭口后于占前卷拦头埽压于占上,再修筑压口堤、并堵塞占眼漏水 (即 “闭气”),最后于迎水处加埽护岸 ( 《中国水利史稿》)。

类似的治河方法在其他各条多有记载,其共同特点是方法和程序具体,可操作性强,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重修河防通议?算法第六章》 中列有治河土方工程27题,其中 “开河渠”一题,已经用到 “天元术”。

天元术是我国古代为解决列方程问题的一项突出成就。现存使用天元术的最早数学著作是李冶的 《测圆海镜》 (1248),钱宝琮根据 《算法统宗》 的记载推断天元术的产生可能早于 《测圆海镜》一个世纪。另外天元术的表示法有一个演变过程。天元术在发展到只用一个字表示未知数之后,先是天元的高次幂在上,低次幂在下,后来反过来了。李冶的两部数学著作 《测圆海镜》(1248)、《益古演段》(1259)恰恰反映了这种变化。即1248年以前,天元的高次幂在上; 1259以后,则高次幂在下。而 《重修河防通议》以

0

1

表示未知数X等,都是采取天元的高次幂在上,而常数项在下的表示法。显然开河题的天元术解法应产生于1259年之前。这表明,开河题不可能是元人沙克什设的 (郭书春 《 〈河防通议?算法门〉 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16卷第3期)。至于该题是来自沈立的汴本还是金都水监本,由于沙克什重修时没有注明,尚待进一步研究。但无论如何,天元术的出现至少要比李冶 《测圆海镜》 早得多。

四、程大昌 《禹贡论》、《北边备对》 和 《雍录》

程大昌 (1123―1195),字泰之,南宋休宁人。他自幼好学,10岁即能属文,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1151)举进士第,被任命为吴县主簿。以丁父忧未能赴任。服除之后,著《十论》,言当世政事,献之朝廷,宰相汤思退奇之,遂被擢为太平州教授。次年为太学正,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1163年孝宗即位,迁为著作佐郎。他不畏权贵,直学士院。后历任浙东提点刑狱,江西转运副使、刑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他任江西转副使时,属下“清江县旧有破坑、桐塘二堰,以捍江护田及民居,地几二千顷,后堰坏,岁罹水患且四十年,大昌力复其旧”,清江人民作出了贡献。《宋史》说他“笃学,于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贡论》、《易原》、《雍录》、《易老通言》、《考古编》、《演繁露》、《北边备对》行于世”。其中 《禹贡论》、《北边备对》和 《雍录》 属地学著作。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禹贡》以名山大川为依据,划分古代九州境域,记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成书最早且具重要学术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孝宗淳熙四年 (1177),程大昌以侍讲之职在宫中讲授 《尚书》,《禹贡》是其中一篇,全文仅1200字,但文辞古奥,有些问题颇难理解。对此,程大昌师古而不泥古,本着好学精思的求实态度和刻意求解的探索精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并且本着顺其自然、究其所因的精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他将自己长期考辨的成果,撰写辩证经旨文论52篇,集为一书,名曰 《禹贡论》。主要论述河水、江水、济水、汉水、弱水、黑水,以至荆山、碣石、田赋等问题。论中广考经史,旁征博引,并参以已见,发表了很多前人未发的见解,订证了一些辗转传抄中的错误。如关于大经流、九河故道,济汴分合,三江、九江、弱水、黑水等较为复杂的问题,他都历引各家之说,指出讹误难通的结症; 对后世改变的水道如南朝宋武帝时所开?水、隋炀帝所开的汴渠等均有考论。在写法上,他一改通常逐句诠释的传统,而是每个问题集中论述,少则只用一篇鲧鸟鼠同穴等,多则四篇连续论证。这样较之宋代毛晃的 《禹贡指南》 的逐句诠释显然又进了一步,使问题的讨论更加系统和深入了。

《禹贡论》写成后,程大昌又著《禹贡后论》一卷,讨论河水、汴水的水患和治理问题,共撰论文八篇,其中河水部分三篇、汴水部分五篇。此外,他还根据经文记载,参以宋之前诸家注释《禹贡》 旧说绘图,详加考证,另定新图,名曰《禹贡山川地理图》,原有31图,现存28图。至此程大昌在《禹贡》学问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已达到宋代学术界的最新高度,至今仍是研究《禹贡》 和宋以前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此外,程大昌的 《北边备对》 和 《雍录》 都是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著作。

《北边备对》 一卷,程大昌自称: “淳熙二年 (1175) 因进讲《禹贡》,孝宗问以塞外山川,未能详对。绍熙 (1190―1194) 中,奉祠家居,仍补撰此书。以缘起于讲筵顾问,故仍以备对为名。”(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七十五) 全书共21则,皆揣史传旧文,虽无所考证,但此书已“急寓经略西北之意”。当时西北地区多为金兵占领,全国急待统一,程大昌有这种思想是可贵的。

《雍录》10卷,更能反映程大昌经略西北之志。此书“考订关中古迹,以 《三辅黄图》、《唐六典》、宋敏求 《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记》及绍兴《秘书省图》诸书,互相考证。于宫殿、山水、都邑,皆有图说”。大昌不迷信前人之说,敢于置议,多所订正,用力甚勤。虽然书中还有一些缺点,“然其商集既富,辩证亦详,在舆记之中固为最善之本也”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七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