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凤凰山上的畲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凤凰山上的畲族分类:【地域文化】 现有的考古证据,已将潮人的历史推溯到一万年以上的洪荒时代。但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乃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尚未形成民族,因而无法划分他们的族属。本节所涉的潮汕先民的族属,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金石并用时代,即阶级和国家即将出现之际,它们由星马棋布、独立分散的氏族或部落逐步融合、同化而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民族。 谈及潮汕先民的族属,自然不能回避现仍居住在潮州凤凰山上的畲族。 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78年统计,拥有33.5万余人口,分布在浙、闽、赣、粤、徽5省60多个县市部分山区。现广东有畲族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粤东凤凰山一带。畲族之名称,甚为晚出,直至南宋末年才见于史书。《广韵?麻韵》释: “畲,烧榛种田也。”李调元《南越笔记》释,畲,“巢居也。”畲,广东俗字作“萱”。“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萱,故畲民又称萱民”。屈大均《广东新语?畲人》载,“澄海山中有萱户,其人耕种无犁助,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是为畲蛮之类。”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 “潮州有山萱,其种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皆?族,号白衣仙子,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互为婚姻,病殁则并焚其屋庐而徒居焉。籍隶县,官岁纳皮张而已。其曰斗老,与盘、蓝、雷三大姓者,颇桀骜难驯。”“椎髻铣足,随山散处。” ① 可见潮州畲民乃为从事刀耕火种,依山间搭棚而居,“采猎而食”、“椎髻跣足而行”之民 ② ,与其他地方畲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仅有盘,蓝、雷三姓,而没有钟姓。 据记载,潮汕畲民原来的分布十分广泛,明清时期,潮安、揭阳、饶平、澄海、惠来等地都有畲户居住。但至近现代,由于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大多数地区的畲民已经汉化,唯有凤凰山区的畲民仍保持着若干的部族色彩。 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些歌颂其祖先业绩、描绘民族渊源的神话传说,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口头流传,直至明清时期才被人们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其内容自然难免搀和了后世的若干事迹,这就导致后人对其渊源问题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1. 潮州土著说。持此说的有王克旺、吕锡生、陈香白等人。福建学者王克旺认为,“畲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被称为‘南蛮族’的一支古老民族。……‘南蛮’是泛指我国东南和西南的多种少数民族。畲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畲、苗、瑶族人民虽有相似的传说及始祖盘瓠崇拜,又有相同的姓氏,但不能认为他们有共同的渊源,或把瑶说成是苗的一支,或把畲说成是瑶的一支。”南蛮各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极广,“自长沙武陵至交趾咸称焉。”但根据畲族史诗《高皇歌》(“蓝、雷、钟出广东,广东原来是祖宗”、“广东路上是祖坟,世上盘、蓝、雷祖宗”)、族谱(据光绪年间修之《遂昌井坞头钟氏族谱》记载:“遂昌钟氏,初为粤民,自其先世散徙迁浙江内地,俱有其群,历时亦珠久矣”)、地方志以及考古材料证实,“可证畲族祖先最早的居住地是在潮州凤凰山。” ③ 吕锡生认为:自唐朝开始,由南而北,向闽、浙、赣3省火烟稀少的山区,经历了近千年的民族大迁移,逐使闽浙两省成为畲族的最主要居住区,而广东潮州凤凰山一带当为畲族的发祥地。 ① 潮州学者陈香白根据潮州畲族祖图人物“椎髻跣足”的形象和“山居不供徭役”、“男女自相婚娶”的记载,以及地方志的有关文献,获得“祖图、神话、史志基本可以断定史前的潮州土著,即为畲族祖先”的结论,他还指出,“战国秦汉时期,潮州地区土著蕃盛,畲民数量应占绝对优势”,“凤凰山乃畲族发源地”。 ② 肖遥天在论及潮州土著时亦指出,“潮州土著,陆为畲民,水为?民”。 ③ 2.畲族源于东夷说。持此说的有潘光旦、费孝通、陈训先等人。潘光旦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即淮水流域)的东夷中靠西南一支“徐夷”,与苗、瑶、畲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一批人,后来自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畲,另外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 ④ 潮州陈训先虽也持畲族源自东夷说,但他将畲族图腾崇拜放置于远古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并通过对潮汕地区、江浙地区和泰国风俗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与潘光旦有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徐畲共同的卵生神话,证明它们同源于东夷;但龙犬在徐、畲神话中的不同地位,却证明徐、畲本是有过联盟关系的两支不同的族团。”他的看法是:畲族源于上古时代居住于辽东半岛的“东夷”,以后经海路南迁,经山东、江浙,抵达潮州。“闽粤山居住禽人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以前例如《建阳县志》卷八说:‘汉武帝时,迁闽越民虚其地,有匿于深山而迁之未尽者曰佘民。’而且自1960年以来,在广东梅州市和梅县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其出土地点多以‘畲’名,其铭名中亦有多件带有‘畲’字,这表明畲民定居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也就是说,畲族虽非土著,却是潮汕远古的先民。 ⑤ 3.畲族源于武陵“五溪蛮”说。持此说的有徐规、施联朱、陈家麟等。杭州徐规认为,“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住在五岭东端的‘徭人’,而远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约在唐初,徭人的一支进入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区。“唐宋时,蛮徭混称,所谓‘蛮’或洞蛮,实即徭人,也就是畲民的祖先。” ⑥ 北京施联朱认为,畲族与瑶族“同源于武陵蛮”,他们的祖先是汉晋时代(公元2世纪末至5世纪)还住在长江中游一带,在当前被称为“蛮”,而“武陵蛮”即蛮族的一支。这些“起于”荆湖之区”的畲民,从中原或长江中游南迁,他们至少有一部分在广东停留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大概在汉晋以后,隋唐之际已遍布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宋元到达福建中部、北部一带,明清时已大量分布于闽东、浙南等地。 ① 汕头陈家麟亦主张畲徭同源于湖南的五溪蛮(武陵蛮),但他进而补充道“畲族的形成,是隋唐时徭人的一支,进入粤、闽、赣三省交界地之后,逐渐与当地“蛮僚”融合而成的民族。 ② 4.“畲民乃越人后裔说”。持此说的有傅衣凌、蒋炳钊、王新民、徐松石等人。例如,王新民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子孙;蒋炳钊认为,畲族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徐松石则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他们的主要论点是:畲族的祖先早在唐朝以前就已聚居在今闽粤赣交界地区。至唐宋时期,该地居民被称为“蛮僚”或“洞蛮”的,并不是徭人,而是畲民的祖先。畲族的名称出现于南宋,但其早期的历史和源流可追溯到隋唐的蛮僚、汉晋时代的蛮,秦汉时代的越、畲族是古代百越的后裔。 ③ 笔者认为,对于畲族发祥地的考证,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单凭通过对畲族祖图、?瓠的神话传说、族谱以及某些不甚确切的地方志记载的分析推理,似不足以获得令人信服和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结论。例如王克旺关于“畲族祖先最早的居住地是在潮州凤凰山”,陈香白关于“史前的潮州土著,即为畲族祖先”的论断,由于其所依据的主要是有关?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显得仓白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和汉族称呼他们为“畲客”的实际情形相矛盾。至于陈训先所引《建阳县志?礼俗篇》的记载,以“佘民”来印证畲族已存在于汉代以前,则更不足以为据。汉代匿居山中的闽越人曰“佘民”,是否是指今日的畲族,迄今尚无确切的材料加以印证。而他所引梅州市和梅县的考古材料,似有断章取义之虞法,给人造成新石器遗物中有多件刻有“畲”字铭文的文物的印象。查中央民族学院吴炳奎所著《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一文,其中写道,梅县自1960年以来发现了一批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令人耐味的是,以上遗物多是在带“畲”字地名的地方发现的。”然而他在指出那些在畲坑出土、带有“畲”字铭记的文物时,并未把它们归属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而是明确指出乃是“晋宋时期的墓砖”和“宋代青瓷碗碟”。 ④ 其实,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方法,对现有的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成果,以及史籍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等多种资料作出科学的综合分析,不难获得较为合理的解释。大量材料表明,畲族的形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远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淮夷,而它的近源,则可追溯到汉晋时期的武陵蛮。 从《高皇歌》、《祖图》和《开山公据》等畲族史诗及?瓠传说分析,畲族所信仰的是?瓠图腾,而?瓠乃高辛帝的畜狗,即?瓠之族乃为高辛帝近亲的一支氏族。高辛帝即帝喾,其居地在今河南商丘附近,而?瓠之族的居地,很可能在淮河流域,即今江苏徐州至泗洪县为半径,以徐州为中心的东北至西南这一弧形地带。粤东畲族《祖图》所记载的“卵”和“龙犬”,都是图腾崇拜的遗迹,这些遗迹可以与张华《博物志?徐偃王志》的记载相印证。潘光旦就是根据卵生儿、犬化龙的细节,提出畲族就是徐夷往东南迁徙的那一支。据考证,徐人的祖先为少?,原居住在今山东曲阜县附近,当在周初以至周宣王之时,徐人开始南迁至淮水流域,在今皖北苏北一带立国,一直到徐偃王时代,徐国都是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曾率九夷抗周,势力扩及黄河沿岸。后受周、楚联合攻击而衰败,公元前512年为吴所灭。这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和畲族祖图所载高辛帝时“有能得犬戎吴将军头者”或“时有夷滨房突王作乱”的历史背景相吻合。但由于包含的众多族团原来各有其独特的图腾物,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在彼此的祖先传说中留下了痕迹,故徐人有龙、犬等图腾标志,而群舒中也有“舒龙”、“舒龚”等暗含龙图腾的族团名称。在这些图腾的基础上,东夷民族曾综合出“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鹳颡而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而鸡啄”((①))的凤凰图腾。这一图腾形象后来成为潮州境内山名(凤凰山)和一些主要县城的城名(潮州、澄海、饶平三县的县城都称凤城)。 当秦汉之际,信奉?瓠的族团陆续向江汉流域迁徙,主体最后集结在湘西山区。西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写道:“?瓠之儿得南山,……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 ② 他在《晋记》又云:“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③ 两书所载之地望颇有出入,可能是?瓠之族原来分布极广,足迹抵达陕南、四川、安徽、湖南,后来逐渐迁到五溪地区,以武陵、长沙、庐江等地为其主要分布地了。故范晔在《后汉书?南蛮传》只提:“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④ 长沙、陵蛮,史籍又称“五溪蛮”或“长沙黔中五溪蛮”,概指秦汉时期居于洞庭湖至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秦置长沙、黔中二郡,西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 五溪则因当地雄、 、无、酉、辰五条溪流而得名。处在山区的生存环境下,?瓠族原来以狗图腾为主体的部落特征更加突出,并在此后就以狗图腾作为民族的标志。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可能是一个大的部落集团,后来由于迁徙等种种原因,逐渐分化为若干民族,叶钱在《溪蛮笑》的序中对这种分化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五溪之蛮,皆?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猫(苗),曰徭(瑶)、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 ⑤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辰、沅、靖州蛮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有仡偻,有山徭,亦土著。” ⑥ 其中“仡偻”的发音与苗族中操黔东方言的一支自称相似,而山徭,就是今之瑶族。由六朝迄宋,?瓠后代的五溪蛮,尽管繁衍出苗瑶等族,但并未衍生出畲族。畲族之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出于南宋末年刘克庄的手笔,他在《漳州谕畲》篇中写道:“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 ① 文天祥亦写道:“潮与漳汀接壤,盐寇、畲民,群聚?劫。” ② 由此可见,迟至南宋末年,畲族业已形成经年,并定居在潮、漳、汀三州,即今之闽、粤、赣三省交界地。 关于畲徭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已获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认为畲徭同源,同是五溪蛮的后代,这不仅因为他们都尊奉?瓠为始祖,具有相同的姓氏(瑶族诸姓中有盘、雷、蓝三姓,且盘姓为瑶族的大姓,而畲族只有盘、蓝、雷、钟四姓)、盛传于瑶族的《过山榜》(又称《迁徙券牒》)和畲族的《开山公据》(又称《抚瑶券牒》)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容,而且有关史籍的记载中往往将畲徭并称,例如,邝露《赤雅》载:“徭名萱客”;《漳平县志》载:“畲民祖出于?瓠之后,即徭人也。” ③ 而畲民亦自称“徭家”、“徭人”。例如:广东增城、海丰、博罗、惠阳等地的畲民自称“粤瑶”。畲族的形成,应在南宋末年以前,也就是说,是隋唐时期徭人的一支(盘、蓝、雷)先后越过五岭,东进至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区,历经数百年的时间,与当地部分的“蛮僚”融合而成,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潮州凤凰上构成了畲族的发祥地。宋末元初,畲族开始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至明清时间,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地区。经专家研究结果,闽南、闽北、浙南、浙西一带的畲族,都是从广东潮州迁徙出去的。而这些地区的畲民亦多自称其祖先出自潮州的凤凰山。 尽管畲族不是潮汕远古的先民,但他们从宋代以来长期居住在凤凰山一带,在与汉族杂处的漫长岁月里,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特别在语言、文字、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已大部分汉化,但共同的心理因素却维系着他们仍作为一个不同于汉族的共同体。现潮州市还居住着1800余名畲族同胞。他们聚居在凤南乡的山犁村,凤凰山的石鼓砰、碗窑村文祠的李工坑,归湖的岭脚村、意溪的雷厝等7个自然村落,至今仍保持着人身犬首的祖先(?瓠)像和关于本族渊源的祖图,每逢祖先诞辰之日或其他重大节日,全村族人就聚集于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且还保存着一些对歌恋爱、本族同姓远嫁,以农具作嫁妆,妇女穿戴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等传统特征。据说,有些老人还能说本族的语言。与此同时,畲族的长期存在,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畲歌与潮州歌册具有某种关系,粤东有些地方还以“畲”字命名,例如,凤凰山的官买畲、丰顺的畲坑,潮阳的内萱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