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凤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凤阳

分类:【传统文化】

今安徽凤阳。明中都。凤阳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洪武二年 (1369),朱元璋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六年,兴修中都城。其城池宫阙建置如京师之制,城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部分。外城城周25公里有余,中城周6. 5公里,内城周3公里。城垣约高15米。殿宇建筑栉次鳞比,建筑风格上承宋元之精华,下创明清之新风。中都城是我国古代最侈丽豪华的都城之一。明代皇室先世陵寝座落于城外西南8公里处。明亡后,中都城逐渐衰落,现仅有一段残墙及西华、午门二座城门。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这是“凤阳花鼓”里的几句唱词。也正因为“出了朱皇帝(元璋)”,再加上流行较广的“凤阳花鼓”,所以,凤阳这个古邑,早已名闻遐迩。

凤阳位于安徽的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淮阴山脉北侧。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为邻,西北和西部与蚌埠市、怀远县、淮南市接壤。东西长74.9公里,南北长49.6公里,总面积1949.5公里,人口66万。

凤阳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温度为14.9℃,年平均降雨量为876.3毫米。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烤烟,驰名海内,为全国重点产烟区之一。

凤阳交通发达。京沪、淮南的两条铁路线贯串东西、南北,合蚌、凤淮、明毫三条公路和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流经凤阳北侧达52.5公里。境内临淮关是历史上的要地,至今仍是淮河流域的重镇。

上面叙述的是今凤阳县的基本概况。

凤阳又是历史名区。相传在唐虞时期,为古涂山氏国,属九州之一的扬州。春秋时为钟离子国,西汉高祖四年 (公元前203)设钟离县。隋开皇三年 (公元582),改称豪州,唐元和三年 (公元808),改为濠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做吴王时,改称临濠府。

明初,因凤阳为开国皇帝明太祖的 “龙兴”之地,行政区划和名称也几度变更。先是将临濠府改为中立府,后又改为凤阳府,同时,设立凤阳县,清代依旧。民国初年,取消凤阳府,而凤阳则保存至今。

风阳府和凤阳县都是在洪武七年 (1374) 设置的,之所以取名“凤阳”,是因为今凤阳城北有座凤凰山,势如凤凰飞翔,据长老言: 朱元璋即位后亲自将他的 “龙兴”地改名凤阳。另据明万历末袁文新 (《明史》作袁又新)所辑《凤阳新书》卷三载: “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席凤凰山以为殿,势如凤凰,斯飞鸣而朝阳,故曰凤阳。”凤阳虽因地而名,但亦颇为典雅。在这里,有不少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点缀其间,尤其因为她是明王朝的发祥地,有明一代遗留下来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很多,因而她又是淮河南岸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骚人游客。

明中都。明王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即召集廷臣议定都之地,于是古都长安、洛阳、汴梁、北平均在议论之中,而朱元璋则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淮西集团从衣锦还乡的意愿出发,力主以临濠为帝都,这与 “朕意”正相吻合。遂于洪武二年九月诏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旋即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约计百万之众,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经过六年的营建,一座“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的大明国都――中都城基本完工了。

中都城的建筑,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它既是在此以前无与伦比的一代新王朝国都,又是一座崭新的文化艺术殿堂。它是外有三道城墙,外面的称为 “外城”,中间的称为“禁城”,最里面的称为“皇城”。仅皇城周长即有3.68公里,比北京故宫大一万多平方米。城墙皆用长40、宽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砖砌筑。墙高15.15米,墙顶宽6.4米。开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禁垣总长度为7.67公里,高二丈。外城周长30.365公里,高三丈。中都城内共有28街,104坊、3市、4营、2关厢、18水关。

中都城按照 “象法天地,经纬阴阳” 的都城建筑的原则,并吸收了我国历代王朝古都建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宏伟、壮丽的格局。它最大的特点,即在布局上严格遵循传统对称原则,利用 “以涧为濠”,“依山为险” 的地势,将皇城的中心线向南北延伸,于是全城的中轴线清清楚楚。它成为后来建造南北两京和南北两故宫的蓝本。

在中部皇城建筑物上,雕刻艺术也极为精致。如在午门正券两侧及凹形楼台基部四周总长500多米的须弥座上,全部是连续不断的白玉石浮雕。其图案有龙、凤、鹿、象、麒麟、双狮绣球、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云朵、方胜、万字等。这使后来的南北两京午门基部须弥座的雕饰,都为之逊色。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罢中都役作”,至是“都临濠”的营建乃告停止。关于 “罢建” 的原因,史籍记载不一,官书 《明太祖实录》谓: “至是以劳费罢之”。《国榷》亦云: “至是费剧,寝之。”《凤阳县志》则云: “罢建中都,盖因 (刘) 基之奏云。”《凤阳新书》则记载在营建中都的过程中,遭到人民的反抗而不得不罢建。我们认为,朱元璋最后之所以下令罢建中都,主要原因,恐怕还是考虑到刘基所说的临濠“无险可守”,不利于帝都的安全之所致。至于说这是为了戒奢节俭,那么,将已经快要建成的国都废弃掉,又重新在应天建都,岂不是更大的奢侈浪费吗?

经过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往或“豪华雄伟”的中都宫阙,只留下少许断垣残础,碎瓦青砖,但透过这些饱含高超艺术的外表和中都建筑复原平面图,我们彷佛还能看到当日的设计大师、能工巧匠和数以百万计建造者的背影,能从这里了解到我国14世纪中叶的建筑艺术水平,所以,国务院将明中都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朱元璋在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再加上天灾、瘟疫蔓延在黄、淮广袤的大地上,以致他的父母和长兄都相继死亡。他们死的时候,“殡无棺?,被体恶裳”。于是也只好草草入土。朱元璋虽然 “托身缁流”,后来又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了十几个岁月,但他传统的尊祖敬宗观念还是比较重的。早在称吴王后,也即至正二十六年 (1366),他回故乡 “省墓”,就以 “始葬未备”为由,“议欲改葬”,后又因“恐泄山川灵气,乃不复启葬”,于是决定采取“增土以培其封”的方法,按照帝王陵寝的形制修造,经过13年的设计、施工,到洪武十二年建成,这就是明皇陵。

皇陵有内、中、外三道城,最里面的一道为皇城,中间的为砖城,最外面的为土城,周长28里,开6门。这座非帝王的陵寝,是经过精心设计建造的。其中的许多建筑物,多是建于陵区的中轴线上。从外城北门――正红门起,向南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北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享殿、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外城南门。这些 “壮丽森严” 的建筑群,与中都宫阙遥相辉映。此后,不少骚人墨客,对这座园陵留了清词丽句。诸如 “迢迢复道中天起”,“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百里无人敢樵牧。”这既形象地描绘了皇陵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那至高无上的皇权具有何等威力!

在明代,曾设有“皇陵卫”,对这座陵寝锐意守护,且不断修缮,因此,明皇陵一直保存完好。朱家王朝的“圣子龙孙”们,也不断来这里向其先祖省墓祭奠。不过,物换星移,沧桑多变。在大明王朝行将衰亡之际,崇祯八年(1635),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焚皇陵享殿”,清初,“有司无策救奇荒,许搬木石代粗粝。上则翻殿瓦,下则移门阀”。到了乾隆年间,皇陵地面建筑已不复在,“唯二碑(按: 即皇陵碑和无字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经过六百年的风雨侵蚀,皇陵碑及“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均已面目全非。但,近二十多年来,皇陵也和中都城一样,作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对已存的皇陵石刻陆续作了化学封护处理,对残断部分作了粘接修复。皇陵碑仍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它不仅与石人石马一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对研究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家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龙兴寺。在今凤阳城北 “第一山”南麓,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它的前身於皇寺,是朱元璋出家为僧的寺庙,但庙址距今龙兴寺7.5公里的二十郢村南。至正十二年 (1352) 於皇寺被焚。

朱元璋称帝后,尚不忘於皇寺――他的发迹之地,总想将它重新兴建。但又“恐伤民资”,“故不敢不谨出纳”。后来,因罢建中都,“天下名材” 余积的很多,不需要大的耗费,“因而建焉”。鉴于 “旧寺之基,去皇陵甚近,焚修不便”,乃改移至今址新建。建成后,朱元璋赐名 “大龙兴寺”,用以纪念这个 “龙兴” 之地。他亲自为这座寺院写了《龙兴寺碑》,介绍了寺院兴废的过程和他当年入寺为僧以及由这里而 “从雄” 的经历。

初建时的龙兴寺,“殿宇楼阁,规制宏丽”,曾有人作诗记其壮丽图景云: “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玉宫殿吃浮寰”。巍巍壮观可以想见。在明代,它堪为全国名刹之一。

自明清以迄民国,龙兴寺几经焚毁、重建和修复,但到清末民初,由于战乱频仍,龙兴寺庙门冷落,出现一片破败景象。康有为曾到此游览,作了 《题朱元璋画像》诗: “坏寺颓垣照夕阳,铜锅石碣甚荒凉。龙颜龙准开皇业,终尽僧房尽可伤”!其荒凉破落于诗可见。

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制订了保护宗教的政策。1981年,安徽省政府公布龙兴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由九华山百岁宫慧庆法师筹资修建。到1996年,先后修成了明太祖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藏经楼和念佛堂、禅堂、寮房、宾馆等。新修成的龙兴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目前,龙兴寺尚存明初遗存的三件文物:铜?、铜鼓、铜钟,这无疑是 “由僧而帝” 的纪念品。因此,龙兴寺不仅是江淮之间无与伦比的佛教寺庙,同时,又是具有历史文化含量的古刹。

中都鼓楼。在今凤阳县府城镇中心,有一座几经修复的楼宇,那便是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中都鼓楼。

中都鼓楼是一座城阙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城阙状台基,上层为殿楼。台基开三券,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比北京鼓楼还高大得多。原来上层有楼9间,“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楼内 “置铜壶滴漏,铜点更鼓,以警朝夕。”

中都鼓楼是一座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陈迹,所以,在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89年将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几次修复,鼓楼已焕然一新。目前,凤阳县正着手修建中都鼓楼文化广场,计划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建成之后,明初修建的这座古楼,将又是别开新面了。

凤阳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因为是“地灵”,主要还是由于“人杰”,甚至可以说,这里是因“人杰”而才“地灵”的。所谓 “人杰”,不只是 “出了朱皇帝”,同时,还有跟随他一道驰骋沙场和运筹帷幄的武将谋臣,史家所称的淮西集团,主要人物大多出身于今凤阳、定远以及怀远等地。贝清江所写的 “马上短衣皆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这可以说是史诗。当明王朝建立之后,这批 “楚客”、“淮人” 皆是新朝显贵。诚如光绪 《凤阳府志》所载,“至明,勋阀尤著”。据国史与方志所载,诸如徐达、汤和、耿君用及其子耿炳文、张龙、张赫、顾时、郭兴、郭英、陈德、王志、陆仲亭、郑遇春、周德兴、王弼、曹震、张翼、谢成、李新、孙兴祖、唐胜宗、谢彦、潘毅、何福、李信等等,这些从太祖斩将搴旗的元勋宿将,在明王朝开国之初,无不封公封侯,高爵厚禄。同时,他们在新朝大多还是手握军权,声威煊赫。

明初,凤阳出身的人,任朝中和地方官宦的也不少。在朝的有郁新时任户部尚书,单安仁任工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唐元任太仆寺卿;在行省任官以及知府、州、县事的如郭景祥、张德林、严祀、梁?、耿忠、魏必兴、吴原庸、张鹏举、黄彦正、韦衡、莫己知、朱玑等等。封建时代的内阁只有六部,凤阳出身的人竟掌握了两个部的大权,任地方行政长官的达十余人之多,这在当时除淮西的定选以外,在全国各地是无与匹敌的

一个原来并不知名的濠州,一时竟出了一个当朝天子和一大批武将权臣,凤阳大地自然为之生辉,从而也就因此而名闻海内了。

凤阳在明代以前,知名的文人高士并不多见。但自明代成化、弘治以迄明末,却出了一些进士,其中,堪入“儒林”、“文苑”传世,有顾佐、张衮、刘?、宋治、李心学、柳瑛、凌耀宗、徐养相等人。柳瑛的《中都志》凡六易其稿,《明史?艺文志》有著录。另外还撰有 《明朝大礼》一书。凌耀宗于明天顺中参预撰修《一统志》,其书史料价值很高。徐养相著有《礼记辑览》8卷,是治《礼》的入门书。至於一些文士所写的诗,文集于方志中可以窥见,但刊刻行兴的不多。由清至民国,凤阳几无大的名人,但却是军事要地。

综上所述,可知凤阳出名在于明,且主要是明王朝的龙兴之地。但在当代,凤阳又是改革开放后影响全国的“农兴”之地,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从这里首创的,然后推广全国。因此,凤阳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当今国内外前来观光、旅游、学习的也络绎不绝,使凤阳古城又增添了新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