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出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出棺分类:【中国民俗】 房陵一带,出棺的时辰一到,首先要掀开棺盖,让亲人见亡人最后一面,再给死者盖上一层蒙脸纸:在一张白纸上剪出眼睛和鼻子再盖在死者脸上,意在不让阴间的其他鬼魂认出死者。抬枋子的人随即推开伏在棺沿上痛哭的亲眷们,盖上棺盖,用4个抓钉分别在枋子的四角将棺盖钉上。然后由孝子用干毛巾将棺盖从头到尾擦一遍,据说谁擦了枋子盖,谁将来的运气就好。擦完后,再由四个人将枋子抬到架上,用抓钉或绳子将枋子固定。枋子架通常是两根长木,中间按照枋子的长度隔一定的距离横两根短木,每根长木的两端分别拴有一根短木棒,共4根,一根短木棒的两边分别站一人,加起来前4人、后4人共8人。抬枋子的人一声“哟嗬”,枋子被抬起,儿女都跪下痛哭,将供香馍、香笼碗都摔在地上。家中若有未成年(未过12岁)的孩子,还要将孩子关进屋里拴在石磨上,以防死者将孩子的魂牵走。孝子头顶化香盆走在最前面,在经过第一个十字路口时将化香盆摔碎在地,意为让亡灵从此不记得回家的路。孝子后面是抬枋子的,枋子之后紧跟着打待尸的,边走边敲打。亲友们手持祭幛走在最后,边走边哭。儿女中属相与死者相克的要避开,不能跟着去送棺。沿路放鞭,表示欢送。沿路撒纸钱给死者买路。行至陡坡处,抬枋子的都喊“抬不动了”,意即死者留恋家庭不愿上山,这时孝子要跪下来拼命磕头,纸钱也撒得特别多,恳求亡灵归山。 在鄂东,出殡一般在上午辰、巳时或下午,正午不得出行。出行时喇叭、大金锣齐奏,所有孝子贤孙、女婿外甥、三亲六眷都叩头行礼,举行告别仪式,掀掉灵堂布幕,“八仙”头戴白巾向棺材走去,前二后二左二右二,8人齐喊“请”,棺材抬起,以逆时针方向掉头180度,另外还有两人拿起板凳,其中一人将棺底下的长明灯砸碎。灵柩抬出大门后,放在稻场上的板凳上。任何时候,不管用什么东西抬亡人向何方向去,都要头朝前。“八仙”用龙杠(两根长两根短,也有独龙杠)加粗草绳或麻绳捆绑在棺材上。盖棺并扎好龙杠之后便开始祭龙。祭龙是“地理”即风水先生的专利。只见他手提酒壶在棺材头洒上几滴唱道:“酒祭龙头哇,子孙万代封王侯。”又在棺材中间洒上几滴唱道:“酒祭龙腰哇,子孙爵位步步高。”再在尾部洒上几滴:“酒祭龙尾哇,子孙做官清如水。”最后在棺材南侧画一个小圆圈儿高声喊道:“酒祭南极仙翁,八洞神仙齐出动。”风水先生话音刚落,号称“八仙”的八位负责抬棺材的青壮年“喔喝”一声吼叫,随即抬起棺材向风水宝地奔去。风水先生则边走边撒“茶叶花米”。口中念念有词:“日出扶桑又转东,遗骸收在宝匣中。八个金刚齐着力呀,轻轻送上五灵宫。今日灵柩落龙脉哟,后来子孙永无穷……”灵柩在稻场上起身时,儿子要“翻棺”,俗称“犯上”。还有“棺材上面绑公鸡,引路无邪气”,出丧不打鼓,以避“打鼓送瘟”之说。葬坟时头朝北(或朝东),脚朝南(或向西),脚前立碑,说是当后人祭奠时,在碑前摆好祭品,炮子一响,先辈就从睡地坐起来享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