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击打竞技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击打竞技类分类:【中国民俗】 射弩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如傈僳、拉祜、怒、独龙等民族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弩的形状似弓,由弩身、弩弓、弩弦、弩机、弩箭组成。弩身一般用不易变形变裂的硬木,如黄栗木、红栗木、秋木、青水木等制成;弩弓用崖桑木制作为最好;弩弦用牛皮条和麻绳制成;弩机多用牛角,也有用硬木的;弩箭一般用硬竹,由箭身、箭头、箭羽3部分组成,箭头30~40厘米,弩弓成月牙形,大的一般长1米,小的长50厘米。弩身即弩床,中间有弩槽,是放箭的地方,后面是镶口,即弩机。射击时,把用黄麻或牛皮条制成的弩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即可射出。 弩弓力量的大小,是根据使用者的体力来定。云南少数民族普遍使用弩弓,尤其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傈僳族和拉祜族,更是如此。弩弓和箭是傈僳族男人的标志。傈僳人说:“拉不开弓就不算男人。”傈僳族男孩五六岁就练习射弩,十三四岁,父兄就让他们背着弩箭跟随自己,上山狩猎、围猎,进行实地训练。到十七八岁,傈僳族青年就已成长为猎手了。每逢节日,尤其是“阔时节”,傈僳族青年要举行射弩比赛,场面相当热烈。有的射箭叉,即把两枝竹箭交叉插在坡地上,用弩射三角形的箭叉;有的把油煎粑粑或肉当箭靶,谁射中就归谁。 和傈僳族一样,弩弓也是拉祜族成年男子必备的工具。拉祜族把弩弓和火塘上的三脚架,视为家庭的支柱。男孩子十岁开始跟着大人学狩猎,先学射弩,射树叶,再射跑动的动物,逐步提高技艺。射弩比赛,是拉祜族最喜欢举办的一项活动。通常是在高大的柏树上,画个圆圈,插上三枝箭,要把树上插的箭统统射落。技艺高的,还可以射刀刃,一箭飞出,把箭杆和箭花都劈成两半。 生活在怒江峡谷中的怒族人民,更是与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只男人弩不离身,就是妇女也擅射弩,她们个个都是射弩的好手。现在有不少地方还制定了正式的射弩比赛规则,如分立姿、跪姿,每人每次射5箭,目标为环靶。射弩从最初的生产活动变成民俗活动,进而又演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 射箭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每年农历四月,迪庆藏族自治州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射箭节庆祝活动,以纪念格萨尔王。节期为两三天。人们分成数队,在相距50步处各立一靶,每人每轮可射两枝箭。每个射手准备一根木棍,射中一次就在木棍上刻一道记号,以每队全部人中靶多少定胜负。 普米族射箭比赛多在祭天时举行。靶距约40米,以木板为靶,中间画一小红心圆圈,参赛者轮流射箭,射中红心者可得到众人的敬酒祝贺。 彝族射箭比赛一般在节日或庆祝丰收时举行。彝族的弓比较考究,弓身多为木质,用竹片贴于背面,内镶牛角片,缠四道丝箍,再上油漆,美观而有弹性。弓弦用麻先拧成四股,再绞成一股,两头绾成套,用时套上张弓。箭筒为腰鼓形,斜挂于左腋下。箭有两种:一种为须箭,作战打猎时用;另一种为练习箭,射击比赛时用。比赛时,一般以木石为靶,中靶多者获奖。 射火药枪是景颇族传统射击活动。又称“打汤跌”。多在景颇族新年举行。除夕,挂靶人家把红包(内装钱)用线吊起来供人们射击。正月初一,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射手在距靶子30~50米处举弓射击,只准射线,不准射包。射落钱包者,将包里的大部分钱取出买酒和菜与众人分享。彝族射火药枪比赛,既要比射得准,还要比动作快。射技高超的射手可在1分钟内装药、点火、射击,可连放两三枪。 此外,白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也都有射火药枪的习俗,并各自都有独特的射击比赛方式。 打弹弓是一种传统娱乐活动。流行于云南境内的许多民族中。弹弓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用竹片做成,两头细,中间略宽,形如弯月,使用者根据身高决定弹弓长度,一般为1米。弦用竹篾或动物筋制作,宽1~4毫米。中间有一小方框,安放弹丸。弹丸用黏土做成,晒干后十分坚硬。打弹弓时,一手持弓,一手拉弦,拉紧后射出。多用于放牧时驱赶牛羊群。另一种弹弓,是取一个“丫”形树杈,杈两头拴上具有弹性的胶皮、牛皮条等,皮条中间略宽,便于放石子,打时,瞄准目标,拉紧后弹射出去。这种弹弓多为男孩子嬉戏玩耍。 傈僳族还用弹弓进行比赛。在15米以外的地方,射一个有人头大小的画有“猫头鹰”的靶,以击中眼睛为最佳。也有用香火、蜡作为靶的。不论打哪种靶,每次射10发或20发泥丸,击中次数最多者被评为冠军。 打鸡毛球是基诺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鸡毛球是用鸡脖子上的羽毛,插在用油布包着的木炭上,然后用绳捆紧而成,类似鸡毛毽。但不是用脚踢,而是用手打。打法多种多样,可两人对打,也可分两队比赛。以中线为界,如球没过中线,或接球落地,即为输球,与打排球差不多。 打陀螺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滇南彝族把农历正月十六定为陀螺节。打陀螺,彝语称为“抽油”,又叫“打得乐”。陀螺节要举行打陀螺比赛,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即将最后到场(压阵)的陀螺放倒在地上,让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求比赛得胜。彝族陀螺分为平头、尖头、圆头和响翁4种。均为木质,将坚硬细腻的木料在牛粪下捂一个月左右,取出清洗晒干,然后雕刻。大的直径约20厘米,重量2公斤左右;小的直径约5厘米,重约200克,为儿童陀螺,制作精巧。 比赛中压阵的陀螺特别重要。比赛分抽转和支打两个项目。抽转是甲乙双方各出一个代表,两人的陀螺要按裁判发出的口令同时抽转落地,以转动的时间长的为胜;也可在抽打中让两个陀螺相撞,撞击后先停止旋转者为输方。支打是在抽转比赛后,接着进行的一种比赛,输方抽转陀螺让赢方打。具体做法是:在地面上画一条线,赢方必须从线上打出,若越线就判输。五六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了对方一次,可继续支打,以陀螺能打着并转赢对方为最后胜利。 拉祜族陀螺多用紫杨木制成,既大又沉。比赛时,多是一人放,其他人打。场地长约4米,地上画两条线,分前、中、后三场。前场较大,为旋转陀螺的地方;中场是打陀区;后场是甩陀区。这是一种对抗性的活动,参赛者轮流转陀螺与打陀螺。开始放陀人先在前场旋转陀螺,打陀人要在打陀区外,扔进自己旋转的陀螺来打击前场旋转的陀螺,以将其打出界外,自身又仍保持旋转者为胜。第一人打不中,第二人接着打。如打中,但未打出界外,接打的人就要退到甩陀区去。这种比赛,多为一对一,也可搞团体赛,但人数要相等。 佤族称陀螺为“鸡 陀螺”。可能因陀螺头大身细,形似鸡 的缘故。佤族陀螺直径约6厘米,高约10厘米。玩时,以绳缠其身,用力抽绳,螺即旋转。比赛分两队进行,一方若能将旋转中的陀螺用绳子从身后或胯下接着,即可作为进攻的一方,再用旋转的陀螺猛打在地上旋转的对方陀螺,以撞击的多寡和旋转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胜负。 此外,白族、哈尼族、傣族、独龙族、布朗族等都有开展陀螺活动的传统。陀螺曾多次参加全国体育比赛。目前,陀螺已成为云南省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优势项目 打扁担是云南壮族传统娱乐活动。据说,打扁担是从壮族舂谷劳动演变而来。古时,秋收以后,人们用一段巨木,在中间挖槽,放入稻谷,用木杵舂打。打时分两边,每边5人,男女间立。他们在舂打时不时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以协调动作和消除疲劳,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娱乐活动,人们称之为“打扁担”,也叫“打春堂”。每到春节,当地壮族就以“打春堂”的形式来庆祝。这时木杵变成扁担,舂米槽变成了板凳。壮族村寨的打扁担,要从正月初一打到正月十六,参加者多为妇女,人数一定要双数,可以是4人,或6人或8人,或10人。一定要双数。打扁担时,大家围在长凳两边,每人手拿一根扁担,有节奏地敲打长凳,表现的都是舂米、织布、赶牛下田劳动等过程,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表演套路,如打春堂、大团圆、全家乐、庆丰收、栽秧、车水、打谷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