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分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分娩

分类:【中国民俗】

维吾尔族孕妇分娩前一两周,一般要回到娘家分娩。分娩前一天要打扫专门为孕妇准备的房间,孕妇要洗澡、梳头、穿上干净的衣服。分娩时,请接生婆或自己家的老人接生,并请几位乡邻中年长的多子女的妇女来帮忙。维吾尔族很重视产妇的营养和休息,产妇一般休息40天,有给产妇吃羊头羊蹄的习惯,丈夫可以来探望妻子和孩子。满40天后,男方的家人带着礼物,慰问、感谢亲家,并将产妇母子接回家。丈夫在家迎接妻子、孩子。

哈萨克族妇女分娩时,要请品行、性格好,又有经验的妇女来接生。为了使产妇尽快恢复健康要宰杀特意准备好的羊,被称为“哈里加”羊。产妇生下孩子后即让产妇喝肉汤。小孩出世后,由接生的妇女或帮助接生的妇女割脐带,并举行庆祝仪式,称为“齐勒得哈纳”。

柯尔克孜族产妇生孩子一般都在毡房右角的围帘内,地上铺一层褥子和红色布单,在围帘上角立一根木杆,供产妇用力时抓握。一般由一位年老有经验,且儿女健全的妇女在场助产。婴儿出生后,助产婆剪断脐带,洗净后包上红布通知等候在门外的男人们。婴儿的祖父骑上快马,向邻居及亲友报喜。按照习俗,家里人还要在门楣上挂一块红布,红布起“外人勿进”的警示及避邪的双重作用。生下的如果是男孩,还要在门外挂一个弓箭或飞龙图像,其中包含了预祝孩子长大后成为勇士或事业有成之心愿;如果是女孩则挂一个用红布制作的飞鸟图像,上面插一支羽毛,意味女孩长大后展翅高飞,建立幸福家庭。

蒙古族妇女临产时,在靠门的地方准备产床,请有经验的接生婆接生。在门外挂红布做标志,以禁人们擅入。临产前产妇要喝黄油,产后喝温牛奶。婴儿诞生后即要烧柏树叶,并由接生婆就地“安置”胎盘,以后再择吉日,选方向,往外“请”。

锡伯族产妇坐月子期间禁止下床活动,禁碰凉水,禁吹风、梳头、刷牙、擦身。

满族产房不设在西屋。满族小孩出生后,如果是男孩就在门旁挂一个小弓箭;是女孩就挂一块红或蓝的布条。

达斡尔族产妇产后三天内,忌外人进家。一个月内产妇不许出大门,不许去屋内西北角供神之处。

现在新疆各民族妇女生孩子基本上去医院生产,尤其是在城镇。孕妇从怀孕开始,就定期去医院做检查,请接生婆接生已经十分少见。

该生产了,吉祥姥姥让产妇跪坐地上或炕上,腰部以下裸露,两手高置,下铺草纸(极粗之纸),备瓦盆,然后按摩产妇腹部,帮助分娩。婴儿产下后如不哭,即倒拎婴儿,摇动数次,婴儿自然会哭。婴儿出生后,用川莲、甘草煎成的汤擦婴儿口内。对脐带,先用绢包上,在离肚脐四五寸的地方用嘴咬断,或用加热的金属烧断,忌用剪刀。脐带断后,用厚布裹好,令其干燥。倘若一时不干,就撒上明矾及麝香混研而成的粉末,防止粪便沾染。旧时的北京,人们对胎盘的处理十分小心。观念上,老北京民间认为胎衣是婴儿的一部分,二者互为感应,弄不好危及婴儿;又因胎衣不洁,自然应该将其埋掉,免得带来危害。所以,老北京民间一般把胎盘及污血等收入瓦盆内,埋于屋角。新生婴儿沐浴、断脐后,就要包起来,通行的习惯是用襁褓包裹。孩子产下后,窗外还要挂诞生标志,生男挂小弓箭,生女挂红布条,以防外人突然闯入,提醒孕妇、戴孝的人自动避讳,同时标示男女,以示祝福。

民间有专以接生为业者,称为“老娘”,门首悬牌:“快马轻车,吉祥奶奶。”老娘又称“稳婆”、收生婆,美称“吉祥奶奶”。她家中供奉“催生娘娘”像,并备有“催生符”。近代有请医院助产士接生,称“新法接生”。现代一般产妇都到医院分娩。

苏南吴县一带,过去孕妇坐在子孙桶上生产(比马桶大一些的陪嫁物),产妇背靠二十个稻草把,身穿特大围裙,接生婆双手伸进裙中接产。若生男孩,由父亲咬断脐带,称“咬脐郎”,认为这样孩子养得牢,长得好,不会生脐带风。若衣胞(即胎盘)迟迟不下,接生婆便命家人,一手拿淘米饭箩,一手拿火夹,到大门口去兜一下,然后将火夹伸人饭箩,示意捉到衣胞了,跑进产房接生。产前产房遮挡严实,以驱邪避秽防鬼。产后还在自家门前悬挂“百眼筛”,竹筛背对外,上面结红头绳,正中挂一面镜子,称“照妖镜”,插一把剪刀、一把镰刀、一杆秤,即称“百眼筛”,以驱邪避鬼。生人不能进产房,半月后孩子平安始拿下。无锡旧俗,当婴儿坠地时,以一火钳对婴儿作打击状,口中念词:“铁棒打勿煞。”此举谓能祛病除灾,容易长大。苏州浒墅关一带,妇女临近分娩吃“邋遢团子”(邋遢是不干净,但这里是指产妇生产不干净,并非指团子不干净),经历痛苦的分娩后,母子平安,合家团圆。在水网地区,亲友邻居还给产妇送水生作物,如冬春送茨菰、荸荠,夏秋送塘藕、茭白。这些水生作物,其意犹同“邋遢团子”。产妇家要回礼,叫“吃了团子奉还糕,得仔菱藕还红包”。象征“兴高(糕)采烈(礼)”,又祝愿新生儿将来步步高升。苏中里下河地区的分娩习俗,产妇阵痛即请接生婆,在房中设香案、供纸马、点香烛,叩求床公床母保佑媳妇快开产门,顺胎生产。民间对孕妇临盆十分重视,有谚云:“过江的汉子,临产的女人。”意为都有生命危险。如遇难产,室内高悬催生符,烧樟木,把橱、柜的门以及抽屉、箱子的锁统统打开,家里人口念:“黄毛丫头,黑毛小使,快快抱一个来给我。”泰县分娩人家摔破碗盆,象征衣胞迸裂;敲锣敲盆,让响声引小儿出生。现在如遇难产即在医院动手术做剖腹产,而且剖腹产日渐增多。

分娩后对衣胞处理十分慎重,苏南一带把衣胞放在陶制的“胞瓶”里,男婴衣胞埋在室内,女婴衣胞埋在室外,因为男孩是未来的当家,女孩要嫁外姓。苏北地区将衣胞装在罐内存放。南通地区将衣胞和以石灰入罐、封口,不分性别,一律放在床底下,儿女多的,衣胞罐成排,隔许多年才一起丢掉。泰县在衣胞罐内还要装些牛、狗骨头,或黑驴毛以及炒熟的米谷和菜籽,俗谓“衣胞带熟谷,能过九十六”,说孩子长大长寿,不忘本土。靖江是由父亲将罐子放在床下,周岁后,再在床底下挖个坑,窖在地下,谓孩子长大了不忘本土。海州、涟水一带的衣胞罐,是从吉姓人家“偷”来的煨罐或碗,刘(留)、陈(成)、石(实)等都属于吉姓。涟水在衣胞里放石子七粒、鹅毛七羽和一些小谷子,放入罐内埋在岔路口,这样孩子就不易夭折。俗说“要使爷娘不哭,就得数上鹅毛谷”。海州有的母亲吞吃衣胞说这样孩子便能保住;或者把婴儿的小指咬一下,叫 “小咬”,以保证成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