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守城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守城录

兵书名。四卷。约一万七千八百字。南宋初成书。全书分三部分:一为《靖康朝野佥言后序》(第一卷),陈规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密州(今山东诸城)安丘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兵南下,以安陆令摄德安府事。建炎元年(1127年)知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率兵数千守御孤城,出奇制胜,多次击退金兵大举进攻,遂以善于守城著称,深为朝廷赞赏。绍兴九年(1139年)知顺昌府,曾与刘锜共破金兵,获顺昌大捷。后移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兼淮西安抚使,官到右正议大夫。他痛惜汴京的失陷和北宋的灭亡,见时人夏少言所作“具载金人攻城始末”的《靖康朝野佥言》,读后“痛心疾首,不觉涕零”,遂为之作后序,条例评论,批驳夸大金兵威势的观点,总结汴京失陷的教训。二为《守城机要》(第二卷),亦陈规所撰。论述城廓楼橹(瞭望敌情的高屋)攻城备御之方略,为德安守城经验的具体总结。或谓即其另著《攻守方略》一书。三为《德安守御录》(第三、四卷),悉汤辑录的陈规在德安的守城事迹。汤字君宝,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曾任德安府教授,他寻访陈规守城逸事,撰《德安守御录》上、下两卷,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奏呈朝廷。另说刘荀有《建炎德安守御录》三卷。以上三部分本各自独立成书,约宋宁宗后集为一书。《守城录》是我国军事史上较早的一部守城专著,较具体地讲述城池守御作战原则,应变之术,守城准备和各种战具,集中反映了陈规适应敌情变化和武器的发展,改革守城制度,改变作战方法,特别是强调“守中有攻”的积极防御思想。书中记载了陈规于绍兴二年(1132年)研制“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为世界最早管型火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曾下诏刻印颁行天下,为守边诸将效法。有守山阁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种本、曾氏丛书本,长恩书室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间瓶花书屋本、旧抄本等传世。

守城录

城守防御类兵书。四卷。南宋陈规、汤撰。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举进士明法科。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时,以安陆令摄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事,时中原州郡多陷落,德安守军力御流兵进攻,得以独存。南宋绍兴年间,与抗金名将刘錡共守顺昌,抵御金兀术数十万人围攻,为宋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宋金议和后,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汤(生卒年不详),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历任德安府教授、大理寺少卿等职。全书由三种书组成:《〈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守城机要》一卷、《德安守御录》二卷。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写于绍兴十年陈规苦守顺昌之时。《靖康朝野佥言》本是夏少曾记述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始末的著作,陈规读后“痛心疾首,不觉涕零”。悲愤之余,他从军事角度总结汴京防御失守的历史教训,阐述了自己的御敌之策,是一篇军事防御论文。《守城机要》又名《德安守城录》,是陈规阐述城邑防御的军事理论著作,追述并总结了自己守御德安的经历以及战略、战术。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以及守城部队的组织编制、调动等内容。《德安守御录》上下二卷系汤任德安府教授时所撰,详细记载了陈规坚守德安城的事迹,可以说是《守城机要》的姐妹篇,并于绍熙四年(1193)将此书表奏朝廷。这三部分内容原各自成帙,直至南宋宁宗朝以后才汇编成《守城录》。
《守城录》包含的三种书虽然体例各自不同,却都反映了陈规的军事防御思想。与传统的防御战术理论相比,陈规的守城理论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变单纯防御、消极防守为“守中有攻”的积极战略。作者批评汴京守城战采取诸门多闭,甚至以土填实,只留两三扇门通人出入的做法,实际上是自闭生路。认为守城之计,不是堵塞而是填平壕堑,以便时时遣兵出击,积极进攻的态势,才是最有效的防御。作者与刘錡守御顺昌城时,便运用“守中有攻”战术,不时派遣小股军队攻击围城金军,最终以二万守军击退数十万围城敌军,在实践中检验了作者的积极防御观点。二、革新传统防御工事。认为圣人之法未尝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旧城防工事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大炮广泛使用的攻城战,应该创立新制。他提议拆除城外瓮城,横筑高厚护门墙于城门前约五丈的地方,城外不得见城门启闭,城内军队却能随时出击敌营。又于城门内两侧各筑高墙,外敌冒然入城,或入陷阱,或遭伏击。并将城门后的过道设计得迂回曲折,既可抵御矢石进攻,又可充当陷阱,以便有效阻击。各种改制,都体现了作者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宗旨。三、在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方面,既重视利用新武器,也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书中记载了作者研制的长竹竿火炮二十余条,是见于记载最早的长管型火器,在科技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当时颇具杀伤力的非火药石炮,则从最大限度发挥杀伤效果方面进行研究。如将石炮由城墙上移置到城脚,加强隐蔽性,又可在由城上观察哨的指挥下随时调节发射角度和距离,提高炮石命中率。他认为武器毕竟是人掌握的,用之得其术,才能制敌。“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
《守城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具体的城守之法渐已过时,然而作者的积极防御理论,仍不失为古代军事思想史的宝贵遗产。明清以来,被《守山阁丛书》、《墨海金壶》、《半田园丛书》、《四库全书》等著名丛书收入,流传广泛。

守城录

中国古代重要的守城专著。南宋陈规著。全书四卷,由三部分组成。此书集中反映了适应敌情变化,改变作战方法,积极守城的思想,总结了守城的经验。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颇大。

守城录

四卷。南宋陈规、汤撰。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 (今属山东) 人。据《宋史》本传记载:靖康末,金人入侵。时规为安陆令,以勤王兵赴汴京,至蔡州,道梗而还。会剧寇攻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府守弃城遁,父老请规摄守事,退敌。建炎元年(1127),除直龙图阁、知德安府。坚守德安孤城,九次击退敌人进攻。寻除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赐三品服,俄升徽猷阁待制。寻召赴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又出知顺昌(今安徽阜阳),与刘錡同却金兵,取得顺昌大捷。又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既至,疾作,卒于任上。乾道中,追封忠利侯,后加封智敏。立庙德安,赐额“贤守”。自绍兴以来,文臣镇抚使有威声者,惟规而已。汤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调德安府学教授。时朝廷召朱熹为侍讲,未几辞归,朝廷从其请。上疏宜追召,不报。由是声名大闻于时。历礼部、驾部二郎官,出知常州,入为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事迹具《宋史》卷四一一本传。此书凡分三种,首为陈规所撰《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其次为《守城机要》,亦为陈规撰。第三曰《建炎德安守御录》,汤作。三书原各自独立成帙,约于宋宁宗时合为一编。卷一《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佥言》原本夏少曾所作,备载靖康时金兵攻汴京始末。陈规在顺昌于同僚中得之,读罢“痛心疾首,不觉涕零”。痛当日大臣将帅捍御失策,因条列应变之术,附于各条之下,谓之《后序》。书中主张“守中有攻”,一味只守不攻,乃是“自闭生路”,为善守城者所不为。最后,以悲痛的语调总结了汴京失守的经验教训,“嗟乎! 靖康丙午,金人以儿戏之具攻城,守御者一时失计,遂至城拔。”卷二《守城机要》,《四库提要》疑即《宋史》本传所载传世之《攻守方略》。此书皆论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共二十五条。非空言泛论,俱为切实可行之措施。卷三《德安守御录上》分《王在、党忠寇德安二十日引去》、《张世、李孝义寇德安四日引去》、《杨进寇德安一十六日引去》、《孔彦舟三次寇德安皆不克引去》、《董平寇德安三万人即日败去》五篇。卷四《德安守御录下》四篇,《赵寿寇德安三日引去》、《曹成、李宏寇德安自六月至二月引去》、《桑仲夏邢、尚、孙群贼寇德安三月引去》、《李安寇德安六十五日引去》。二卷书为汤官德安教授时,寻访陈规守城遗事而作,备述规巧思百计,九次退敌事迹。绍熙四年(1193)向朝廷进献。书中记载陈规于绍兴二年(1132)“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陈规之书在当时影响很大。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诏刻《德安守城录》(即《守城机要》)颁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将领学习效法。此书刊本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长恩书室丛书》甲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守城录》

军事专著。南宋时期军事著作家、兵器研制者陈规(1072~1141)著。全书由《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的《建炎德安守御录》(辑录陈规的守城事迹)3部分合为一书刊行。现存1775年抄本及嘉庆、道光时刻本,4卷,近1.8万字。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理论,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还记载了1132年研制的20支长竹竿火枪(中国最早的管型火器)在守城中的作用。

守城录

南宋军事家陈规所著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全书共四卷,约一万七千八百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第一卷),陈规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陈规对北宋的灭亡、汴京的失陷,深为悲痛。因当时人夏小曾曾作《靖康朝野佥言》一书,“具载金人攻城始末”,陈规读后“痛心疾首,不觉涕零”,遂作《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批驳了夸大金兵威势的种种观点,总结了汴京失陷的教训。第二部分《守城机要》(第二卷),也为陈规所撰。靖康末年金兵攻陷汴京、荆湖一带,溃兵与饥民纷纷奋起,多者众达数十万,附近州县皆被破,唯陈规率兵数千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多次击退大规模进攻,深为朝廷所赞赏。《守城机要》就是德安守城经验的具体总结。第三部分《德安守御录》(第三、四卷),是汤辑录的陈规在德安的守城事迹。《德安守御录》分上下卷,具体记述了陈规在德安守城作战的经过,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向朝廷奏呈其书。以上三个部分各自成书,约宋宁宗以后合为一编,名为《守城录》。此书是我国军事史上一部重要的守城专著,集中反映了陈规适应敌情的变化和武器的发展,大力改革守城制度、改变作战方法,以强调“守中有攻”的积极的守城思想。书中记载陈规于绍兴十年研制“长竹竿火枪”20余条,这是中外最早的管型武器,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颇大,宋孝宗曾将此书颁行天下,以为守边将领所遵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