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分岁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分岁酒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节日饮食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亦称“守岁饭”等。我国民间于除夕之夜有“守岁”之俗,即过午夜之后,方可入睡,或彻夜不眠。午夜时分。要先行祭祖,尔后设宴,聚家欢饮.过夜半而止(也有通宵达旦者),此宴为“守岁饭”或分岁酒(因夜连两岁而名)。陈善《杭州志》目:“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酒。”旧时北京食分岁酒前,先备酒饭祭祖,饭以大米和小米做成谓之“金银米”。饭上插松柏树枝,缀以枣、栗、龙眼、香榧子,至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时撤去。取其谐意,为“早立龙子”吉祥之意。 旧时民间岁时饮食习俗。亦称“分岁饭”、“守岁饭”、“宿岁饭”等。因一夜连两岁而得名。除夕之夜,祭祖完毕,长幼聚饮,通宵达旦或半夜而止。陈善《杭州志》:“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酒。”清时北京民间举行分岁家宴时,必备酒饭祭祖。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粟、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枣”谐音“早”,“栗”与“立”谐音,龙眼取”龙”字,香枝取“枝”字,“枝”又谐音“子”。寓意“早立龙子”,以求来年吉祥如意。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酒习俗。又称“分岁饭”、“守岁饭”、“宿岁饭”等,是各地民间除夕之夜为庆贺辞旧迎新所置办的一种酒席。在民间,每逢大年三十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备置丰盛的酒宴。在开席之前,先要祭祀祖先,然后,合家老幼围桌而坐,聚餐欢饮。大家边吃喝,边谈笑,常常通宵达旦,也有的到夜半时分而止。 因一夜连两岁,故名“分岁酒”。此俗各地方志都有记载。如陈善《杭州志》:“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故谓之分岁酒。”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清代北京民间举行的分岁酒宴,饭用小米和大米做成黄白彩色饭,并在饭上插松柏树枝,缀以金银、枣、栗、龙眼、香枝,直到正月初五(破五)才撤去。“枣”谐音“早”,“栗”谐音“立”,“龙眼”取“龙”字,“香枝”取“枝”字,“枝”又谐音“子”,连读即“早立龙子”,寓意吉祥。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人家,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吉祥,一般席先摆上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橘(谓“大吉”)等。此后上的热菜中,绝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其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吃分岁酒时,长辈们还借机总结全家一年来的成败得失,合家商讨新年的进展。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或下围棋、象棋,或凑七巧图等,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如今电视普及,合家老小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欢度除夕,直到子夜来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