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勰与文心雕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勰与文心雕龙分类:【地域文化】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美学的一份宝贵遗产,其体大精深,结构完整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而它的作者正是祖籍齐鲁的刘勰。 刘勰,(465―521)字彦和,东莞莒人(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刘家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低级军职越骑校尉,但死得很早。20岁时,刘勰又遭丧母之灾。居丧三年后,他孤寒无依,便入定林寺与著名佛徒僧佑一起生活。刘勰自幼笃志好学,在定林寺的十多年中,他阅读了大量佛教经籍,不仅当时名僧碑文和僧佑整理的佛经,多出刘勰之手。当时佛教的重要著作如《高僧传》等,明清以来,不少人疑为多出自刘勰手笔。同时,他更精研了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为他在定林寺的后期写成《文心雕龙》这部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勰一生不曾婚娶,主要是因为家贫。但他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曾说:“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中,散采以彪外,?楠其质,预章其干。?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文心雕龙?程器》)刘勰从“文章之用”的观点出发,要求文学作品在使君臣之事和整个军国大计都得以发挥光大上,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后世作者“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硌?,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文心雕龙?序志》)刘勰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针砭当时浮华文风的严肃写作态度,是《文心雕龙》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大约在公元501年刘勰37岁时,《文心雕龙》终于完成了。 但是,“人贱物亦鄙”。《文心雕龙》这样一部凝结着作者10年寒窗苦砺和心血的伟大著作,在门阀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却因作者的寒微出身而“未为时流所称”(《梁书》)。刘勰对此是不甘心的。但他又无资格当面拜会当时在文坛上名高位尊的沈约。终于有一天,沈约的车驾在街上路过,刘勰背负《文心雕龙》书稿,大胆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向沈约拦驾请教。沈约是有眼力的大家,他读后不仅“大重”,评以“深得文理”,且“常陈诸几案”,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赞誉,《文心雕龙》和刘勰开始渐为人知了。此后,刘勰也真的连做了几任小官,但终因六朝的门阀森严,直到50岁,才做了昭明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55岁,任步兵校尉兼通事舍人。这时,刘勰才终于彻悟。第二年,他到定林寺正式落发为僧,法名慧地。不到一年。便郁郁而终。刘勰除《文心雕龙》之外,还有《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石像碑》和《灭感论》两篇关于佛教方面的著作。但奠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不朽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全书50篇,由4个部分组成:《原道》至《正纬》4篇是全书的总论。《原道》主要论述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文采。作为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意在说明文必有采,但不应过分雕饰而违反自然。《征圣》、《宗经》、《正纬》3篇的主旨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写作原则。“原道”重在文采方面,“征圣”、“宗经”、“正纬”重在内容方面,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构成刘勰指导全书立论的基本观点:文质相称,衔华佩实。 从《辨骚》到《书记》共21篇,通常称为“文体论”。这部份所论35种文体,大都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文体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二是解释文体名称,说明其意义;三是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四是总结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写作要领。所以,这部分既有分体文学史的意义,又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写作经验的总结。 从《神思》到《物色》的21篇是创作论,是《文心雕龙》的精华部分,文学理论、美学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这部分逐一进行了专题讨论。如以《神思》论艺术构思,以《体性》论艺术风格,以《情采》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物色》篇论物、情、辞三者关系所提出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刘勰创作论的中心论点。《神思》篇用“神与物游”四字做了精要的概括:艺术构思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物象相结合的想象活动。辞决定于情,则形成艺术风格的基本原理就是:“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体性》)。所谓“风格即人”,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辞以情发”,文辞是用以表达作者的情志的,所以《情采》篇提出“联辞结采,将欲明经”,辞采必须为内容服务;但情感不通过辞采就无从表达,所以刘勰认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文附质”、“质待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刘勰的创作论,主要是围绕着物、情、辞三者的相互关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的。 从《时序》到《程器》5篇属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介于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在批评论中,主要是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两个方面,分别评论历代作家的作品。《才略》、《程器》两篇,则是从作家的才德两个方面分别评论历代作家。《知音》篇主要是对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探讨。刘勰主张批评者一方面要多见博闻,提高识别能力;一方面要持公平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他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文学基本原理。“披文入情”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刘勰把这种方法具体化为“六观”,就是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和音节的处理六个方面入手,来考察内容的表达情况。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言,说明此书的写作意图和全书内容的安排。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艺苑之秘宝”绝不是对六朝宋以前的艺术经验的简单概括和总结,而是在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文学与现实等重大问题以及夸张、比兴等艺术方法诸方面,都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专论,对前人的点滴论述,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创新。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部著作仍然闪烁着艺术的异彩。当然,由于刘勰受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在强调文学对昏庸暴烈的封建君主进行讽刺批判的同时,仍强调为封建教化服务;对于民间文学重视不够,甚至像庄子的散文,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典范作品也评价失当;由于受佛学的影响,有些问题的论述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