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次革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6 二次革命见10253条。 253 二次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13年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和保卫民国的武装斗争。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即欲消灭南方革命力量。1913年3月,指使凶手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4月,未经国会同意擅自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准备发动内战。孙中山由日本回国后,力主武装讨袁。袁先发制人,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尉曾通电反对善后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国民党人乃被迫应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接着苏、粤、皖、闽、沪、湘、川先后宣布独立。在袁军大举进攻下,国民党被动应战,未满2月即告失败。11月袁强行解散国民党,孙中山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Erci geming孙中山为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在1913年发动的又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主要目的。1912年,袁世凯窃取临时政府总统职位后,即在民主共和国的招牌下,逐步建立其反动的独裁统治。他紧抓军权,强调军权统一,极力保存并进一步扩充其北洋军,从而遣散了南方十几万革命军队。他想法破坏责任内阁制,极力控制内阁。从1912年3月至9月,先后三次更换内阁,直到由其亲信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使内阁完全变成他自己手中的工具。然而,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的活动,并未引起同盟会的警惕。相反,同盟会领袖之一的宋教仁等认为,要真正实行责任内阁制,就要组成一个在议会中占绝对多数议席的政党,由多数党去组织责任内阁。1912年8月,宋教仁等同盟会同几个小党派合并组成国民党,从而使国民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政党。1912年底,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优势。宋教仁便认为,由国民党组成责任内阁, 大局已定, 即从湖南转道上海, 准备返回北京实现他当内阁总理的美梦。这时国民党和宋教仁成为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眼中钉, 于是, 袁世凯便于1913年3月20日, 派人将宋教仁刺杀在上海车站。这是袁世凯镇压国民党的开始。宋教仁案被揭露后, 袁世凯决心先发制人, 进一步对国民党实行武力镇压。4月,他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同俄、英、日、德、法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以盐税收入为抵押,借款2500万英镑,作为对内镇压用的军费, 随即下令, 用武力扑灭革命势力。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惊醒了革命党人。孙中山首先觉悟,力主武装讨袁,立即于3月26日由日本返回上海,当晚在黄兴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 孙中山坚决主张武力解决, 先发制人, 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并耐心说服黄兴等人放弃“法律解决”的错误主张。同时,宋案也引起全国人民对袁世凯的极大愤慨, 在上海公葬宋教仁时, 送葬者达数万人之多, 这是对袁世凯的声讨。各地报刊抨击袁世凯为 “全国人民之公敌”,呼吁国民奋起 “诛奸讨逆”, 发动 “二次革命”。革命形势急剧高涨, 大大增强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信心, 于是毅然重新举起民主革命旗帜, 发动武力讨袁。袁世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加紧反革命部署, 积极准备内战。于4月7日, 电令山东的北洋军紧急动员, 开始对南方用兵。5月6日, 袁世凯召开秘密的军事会议,制定出对湘、赣、皖、苏四省用兵的军事部署:一路主攻江西; 一路主攻南京、上海;一路控制湖南;一路为预备队, 决心发动全面内战。接着对国民党人发出最后通牒, 声称:“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彼等若敢另组政府, 我即敢举兵征伐之。”(《上海时报》, 1913年5月24日)6月, 袁借口国民党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不服从中央, 下令撤免职务。国民党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 只好起而仓卒应战。7月12日, 李烈钧接受孙中山的指令,从上海回到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 正式宣布江西独立, 发表讨袁檄文。7月15日, 黄兴在南京组织江苏讨袁军, 宣布江苏独立, 并表示“不除袁贼, 誓不生还”。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但袁世凯已经较为牢固地控制了全国军政大权, 革命派发动讨袁为时已晚。袁世凯指挥北洋军大举进攻江西和南京。7月底, 李烈钧从湖口败退, 黄兴从南京出走。原宣布独立的各省因孤军难支,相继取消独立。9月,南京被北洋军攻占, 至此, 持续两月左右的 “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相率逃亡日本, 革命武装全部被解散, 袁世凯通过残酷的暴力镇压, 终于完成反革命的武力 “统一”。“二次革命”是民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第一次重大斗争, 是此后一系列反袁斗争的开端, 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二次革命Ercigemin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孙中山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发动。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驻江西,发动内战。面对袁世凯的挑战,孙中山于7月上旬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紧急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江西独立,通电讨袁,并组织讨袁军,李被推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15日,黄兴在南京促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8日,陈炯明在广东宣布独立,上海、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但因力量对比悬殊,而且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的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陷于被动应战,各省先后取消独立。不到两个月,江西、江苏等地的国民党军队被袁军击溃。9月14日,在重庆起兵讨袁的熊克武失败,讨袁战争结束。袁世凯乘军事胜利,解散国民党,孙中山、黄兴再度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战争。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4月签订“善后大借款”。6月又罢免赣、皖、粤李烈钧等三省国民党籍都督,遣兵南下,妄图消灭革命势力。国民党人被迫应战,7月12日,李烈钧起兵江西湖口,宣布独立。15日黄兴在南京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率兵抗袁。粤、沪、皖、闽、湘、川相继响应,宣布独立。由于内部涣散,9月被袁击败。 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讨袁战争。袁世凯为了维护专制独裁统治,1913年3月派人暗杀了在国会竞选中获胜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4月,大借外债、积极准备发动内战。6月,下令解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同时调兵遣将准备重点进攻江西和南京,一举消灭南方革命势力。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阴谋,决定以武力讨伐袁世凯。7月12日,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正式开始。南京、广东、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但由于革命党人内部意见分歧,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自为战,很快为袁世凯各个击破。至9月中旬,“二次革命”终于失败。 二次革命孙中山等发动的讨袁战争。1913年,袁世凯指使人制造了“宋教仁血案”,后又和五国银行团达成25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同年6月,下令免去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都督职务。在孙中山推动下,7月起江西、江苏等地掀起讨袁运动,但最终没成功。9月1日,江苏南京失守,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