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知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知几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17,通览群史,以文词知名。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主簿。19岁不迁,乃潜心史籍。武后圣历二年(699),入京任定王府令曹。长安二年(702),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撰起居注。四年(704)转凤阁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中宗神龙元年(705),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修史如故。景龙二年(708),迁秘书少监,专知史事。睿宗景云(710―711)中,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依旧修国史。在此期间,以对史馆监修制度不满,深感“吾道不行”,“美志不遂”,“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自叙》)。中宗景龙四年(710),初编告成,后时有增删。他认为修史须具备“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后者尤为重要。提倡著史“不掩恶、不属善”,对后世影响很大。玄宗开元三年(715),迁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九年(721),以营救其长子贶(kuàng况)犯罪流配一事,贬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另著有《刘子玄集》30卷,《睿宗实录》10卷,《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与他人合著《三教珠英》、《姓族系录》、《唐书》、《高宗实录》、《则天皇后实录》等。大多亡佚,《文苑英华》、《全唐文》收有零篇断简。 唐史论家。字子玄,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他出生于官僚世家,从小受到正统的文史教育。十二岁前,父亲为其讲完 《左传》,十七岁前,遍读 《史记》、《汉书》、《三国志》及各朝史。二十岁考中进士,被派往河南某县任主簿(文书一类的职务),官位低下,才无可施,只好继续潜心史学。当时已是武则天君临天下的时代,“官爵僭滥而法网严密,士类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刘知几曾作《思慎赋》 以刺时,劝告士大夫“知止足,避嫌疑”,应 “以道德(老庄) 为介胄,忠贞为剑履”。他曾 “三为史臣,再入东观”,参与撰修国史的工作。他主张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坚持善恶必书,与把持史馆的武三思等人发生分歧,最后只好退出史馆。他致书当朝宰相,指陈史馆的五大弊端,认为这种修史制度束缚了史官的手脚,使其 “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他指出,史家不同于文士,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这被后代史学家奉为座右铭。他将自己对史学的认识,撰写成书,这就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史通》。《史通》原为五十二篇,现存四十九篇,实际上是专题论文的结集。全书分为 “内篇” 和 “外篇”两大部分,前者讨论史籍体例和编纂方法,后者论述史官沿革、史籍流传及古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部总结性的论著,对史学家来说,具有指点迷津、破除陈见的意义,故同时人徐坚见到 《史通》 后就说: “为史氏者宜置之于座右也。”刘知几在 《史通》 中说古论今,有许多精辟大胆的见解,如在《直书》、《曲笔》篇中提倡 “仗气直书,不避强御”,以 “曲笔阿时”、“谀言媚主” 为史学家的耻辱。并引用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句古语,来控诉历代暴君权臣对史学家的压制迫害。在 《疑古》、《惑经》 篇中提出 《尚书》有可疑之事十条,《春秋》有未晓者十二条、虚美者五条,认为孔子所谓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不应成为修史的标准。在 《载文》 篇中严格区分文学语言与历史语言的差别,认为文士替帝王撰写的诏书政令多不符实,如 《三国志?魏书》 载《檄吴文》 称: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就是造谣诬蔑,而 《晋书》载魏元帝禅书和晋武帝让表,也是文臣笔下生花,不应载入史籍。总之,刘知几在 《史通》 中处处表现出史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中国史学家 “自觉意识” 的觉醒,也是中国史学理论成熟的标志。 中国史学历来十分发达。随着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不断出现,如何评估这些论著,以及怎样认识史学著作编纂方法的问题,就逐渐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在这种形势下,刘知几推出了系统评论唐以前史学的史评性专著――《史通》。这是我国史学评论的第一部代表作。 刘知几(661―721),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在父兄的启发带动下,十来岁时就通读了唐以前的主要史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了解了古今历史的演变。后来他又兼采众书,广泛涉猎各种杂史、笔记、野史,大大开阔了眼界。这样,他不仅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而且对各种史书的思想观点、写作体例、文字特点等也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他勤于动脑动手,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他人,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读书思考过程中,每有心得,即以札记形式随手写下,这样日积月累,他所做的札记愈加丰富多样,成为其日后撰写《史通》的素材。 刘知几生性刚直不阿,在官场中不得上司及同僚好感,常受压制排挤,以致近20年连任地方县令而不得升迁。后来有机会进入史馆,当了一名史官,负责记录、修撰起居注。唐代我国官修史书制度已确立,史馆内虽有优越的条件可以完成庞大的工程,但也因此而愈加受统治者的控制。当时修史均由宰相监修,观点、材料取舍都要以统治者的意志为准,很难发挥个人创见。原来雄心勃勃,准备在史馆一展所长的刘知几,受到极大的束缚,不能了遂心愿。由于他不能随波逐流,仕途很不平坦,屡上屡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为史官,再入东观”(《史通?自序》)。在这种情况下,他便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继续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上。经过数年不停的笔耕,将积累的读史札记加以分门别类,汇编成《史通》20卷,阐发他对历史的看法和见解。 《史通》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书中评论了唐以前历代史书的体例、编纂方法和内容的特点,指出各种体例的优劣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著作的编纂上,刘知几提倡广泛搜集史料,注意鉴别真伪和分清文史界限。他提出的许多主张至今仍有启发意义。他认为史家应具备一定的标准,即“史学三长”(《旧唐书?刘知几传》)――史才、史学、史识。其中最为重要者乃是史识,即正确的观点,识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秉笔直书的精神。其次为史才,即史官所必备的编纂、写作历史著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最后才是史学,即丰富的资料和广博的学问。“史学三长”不仅是他对以往史家优劣的总结,也为后代史家提出了一个标准。到清代,章学诚更进而提出“史德”,其大意与刘知几相差不远。由于刘知几长期工作于史馆,因而其书中对史馆制度的源流、演变及弊端也都有简明的评论,留下了珍贵的材料。 刘知几奠定了我国史学研究、史学评论和史学编纂学的理论基础,是他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出了具体而全面的总结和评论。他虽不是陕西人,但其事业成就于关中大地上,他为陕西文化增添了光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