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

分类:【传统文化】

尽管不同地区的竹楼具有不同特色,但作为同一类型的建筑形象,又有其共同之处。

朴实无华的外观

从立面装修及外观上看,西双版纳傣泐竹楼朴素无华,以前普通民居的用料只稍作整修,刨平即可,只有土司头人的住宅才稍加装修。屋顶基本上是轮廓丰富、灵活多变的歇山式,下边排列开敞的柱林。檐深柱低,阴影浓密,屋顶和柱林,墙面和敞廊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而不加装饰,显露出功能、结构和材料的本色,就形成了一个轮廓变化、光影错落、富于建筑空间感的优美形式。歇山屋顶,坡陡脊短,两山尖正好起到了采光、通风、散烟的作用。外墙向外倾斜,支撑了深远的出檐,下设披屋面,抵御了烈日照射。由于扩大了堂屋空间,使得屋面凹凸多变,前廊至晒台因檐口高度低,而改为双坡屋顶插入主屋面。所有这些因功能变化而引起的造型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屋面形象,使房屋外观显得灵活多变。主辅房屋组合的民居,体型更有主、次、高、低之别,轮廓变化尤为丰富。

瑞丽民居从外表看亦纯朴无华,更具“竹楼”特色。楼下架空层以粗编竹席围绕,楼上外墙围以精编华纹竹席,前有竹晒台,西侧竹挑阳台、竹制推拉窗等,浓厚的“竹楼”面貌,轻盈活泼,别有风采。主房歇山式屋顶,正脊较长。楼前廊子开敞,阴影浓密;楼后单层厨房,悬山屋顶,山墙围以竹席或草排,作独立处理,与主房不作穿插。椭圆形平面民居,屋顶也如椭圆形毡帽。这种屋顶与前廊,干栏与平房,构成了虚实对比、高低错落、轻巧活泼、自然优美的民居外观。墙面利用竹子正反面色泽质地的不同,巧妙地编制出变化多端的花纹,有的还依据所在地位形状,编织成和谐统一而又独特别致的花纹,使民居更显得纯朴自然而又变化万端。

傣那民居从外观上看更显得简朴无华,草顶土墙均显示出了材料的自然本色,与绿化环境紧密配合,竹篱茅舍,掩映在浓密的青枝绿叶之中,别具一番情趣。少数瓦房墙面还粉刷成白色,屋脊饰有“鼻子”,山尖饰有与汉族民居极为相似的悬鱼,在简朴中透出了变化。民居进口或为单独大门,或附设于正房耳房之中,单独大门都带有两坡小屋顶,或草或瓦,颇有农家气息。进口设正房的一端,利用正房与耳房交接处的空角,左边筑照壁(挡墙),造成凹进的缓冲地带,正房耳房高度参差对比,形成醒目的重点。民居的外墙一般不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很小,外观上显得厚实封闭。进入内院,一反外观的封闭气氛,开敞的前廊和畜舍,加之院内的绿化配合,造成了虚实相生、开敞宁静的氛围。

以竹为主、以木为辅的竹木混合结构

从结构上分析,西双版纳民居用料过去多为竹材,现在屋架、柱、梁等构件多改用木材。房屋主要以柱、梁、屋架等组成承重构架。披屋面下另有一圈檐柱支持,檐柱与上檐柱间有横枋联系,枋上立有向外倾斜的小柱,既是上檐的挑檐柱,支撑出檐深远的檐上,同时也是外墙的骨架,使外墙向外倾斜,加大使用空间。屋面用料以前多为草排,即将草捆扎成排状。后改用小平瓦,平瓦叠放两层,上层盖柱下层接缝。墙及楼板多缝隙,有利于通风散热,用料有竹材和木材两种。木材耐久,竹材易得,各有所长。将圆竹纵剖展平,利用未断的纤维相连,铺于楼楞上,以竹篾捆扎,形成竹楼板,人行其上,富于弹性。竹墙常利用竹子正反面质感与色泽的不同,编结成多变的几何花纹。解放后修建的民居,主要材料多已采用木材,“竹楼”几乎完全发展成了“木楼”。木材为防白蚁、蛀虫,多用质地坚硬的杂木,并按照“七竹八木”的备料经验,即七月砍竹,八月伐木,以减少虫害。有时还将竹、木砍伐后,在污水之中浸泡 一段时间,可以起到防虫、防腐的作用。

瑞丽民居一般广泛使用竹材,几乎全部用竹材构成,甚至就连梁柱接头的地方,也用竹蔑捆扎。德宏有句谚语:“吃竹、住竹、烧竹”,可见竹子用途之广。这当然首先是遍地丰富的竹林资源,为民居建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其构造方法,是竹楼板上设竹小梁三层交叉,分别起承重联系作用,并按所承受重量采用大小不同的圆竹、半圆竹,再上是竹片楼板,外墙是竹席。甚至窗扇、推拉槽等也用竹材。其他如门、楼梯、栏杆等,绝大多数也用竹材,因此每户住房周围都种有高大的竹林以备用。由于竹材本身的不坚固性,房屋耐久性差。屋顶用料多为草排。这里也有白蚁虫害,所以选用木材、施工方法等都与西双版纳做法大同小异。近年来,瑞丽民居主要构件梁、柱、屋架、楼板等改用木料,屋顶改用铁皮,不仅房屋寿命延长,而且外观上也更加挺拔秀丽,更具特色。

傣那民居是由柱梁构成的横向系统承重。正房一般多为竹木混合结构,梁、柱等主要构件为木料,其余为竹料。厨房多为竹构架、草顶。屋架多为梁架式,柱有石础,纵向联系主要靠檩条及檩条下的穿枋,横向有地脚穿枋,一般构架稳定性较好。与西双版纳和瑞丽傣族竹楼不同,傣那民居三面外墙不是竹编,而是土坯墙。内院一面和内隔墙用木板,有时也偶用竹编墙,或再在上面涂抹上泥面。屋面材料大多数用草顶,其次用瓦顶,极个别也用铁皮。因为傣那地区也盛产竹材,所以在民居中竹子也被广泛运用,除用作承重结构外,还用作墙、门窗、屋面、天沟、栏杆、楼梯,以至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也常用竹子做成。

多彩多姿的村寨景观

由于傣族各地区民居风格的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景观。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常分布于水田附近的丘陵地带或依山而建,大者可达百户,小者十余户,一般约为三十至五十户。村寨由民居及公共建筑(佛寺)组成,佛寺通常耸立于村寨较高的山坡上,或附近林间空地及村寨主要入口处,多是村寨中地位显要或风景最佳的地方。在一片排列整齐的低矮竹楼群中,高大的寺塔建筑拔地而起,居高临下俯瞰全寨,显示了它在村寨中的主要地位,以及宗教的超越精神,同时也丰富了村寨的主体轮廓,构成了西双版纳独特的村寨风光。

瑞丽傣族的村寨也由佛寺、佛塔(图二)与民居组成。佛寺、佛塔在村寨中不像西双版纳位于显要位置或风景最佳处,而通常是在村寨中部或尾部,所以一般多在村寨西部或西北部,周围有较宽阔的场地及浓郁林木。民居依次修建于街道两旁,房屋周围葱郁的植物,自然形成了村中道路的绿障,郁郁葱葱,清秀翠丽,竹楼处于其中,时隐时现,形成了十分幽美的亚热带风光。

图二 云南瑞丽大金塔

傣那村寨多在平坝或丘陵平缓坡地,随地形或河网水系自然发展成团带形,佛寺位于村寨中心,在进入村寨的主要道路和内部主要道路的交叉点上,附近有较宽阔的场地。傣那村寨常为翠竹浓荫所环绕,每户院内果木花卉四季常绿,环境优美。民居组合布局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大小屋面随意相接,不时变换方向,有时偏厦伸出,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近年新建的村寨,经过一定的规划设计,道路犹如棋盘方格,形成整齐划一的网状结构,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呈现出一派边寨新村的景象。

总之,傣族村寨是 “竹楼”的天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