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制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制科

分类:【传统文化】

科举取士制度的名称。亦称“制举”。始于唐代,性质与汉代的察举贤良、秀才相似。目的在于搜罗民间特异之才。《新唐书?选举志》:“其天子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即由皇帝亲自诏试的非常之科,亦称特科。唐代的制科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文、武、吏治,长才、不迂、儒学、贤良忠直等七类。其中词殚文律科、将帅科、岳牧科、绝伦科、?儒素之业科等86种、76科(见宋王应麟《困学记闻》)。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为最常见。对录取者给予优待官职。但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不如进士科,而被称为“杂色”。宋高宗时,设有博学鸿词科。清初为优礼文士,取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曾两次举行博学鸿词科。清末还设过制科性质的孝廉方正科和经济特科等。

国家于定期举行的常科之外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因由皇帝亲自主持,故名。制科可以溯源到西汉的特科,目的在网罗国家需要的特殊人才。考试时间和科目皆由皇帝临时决定。如汉武帝策问贤良方正,就是制科。唐宋以后,制科成为科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史家记载,唐代制科的名目有五十多种,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涉及文武、才艺、德行、政事等方方面面。宋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有这种制科,科目达百余种。如清朝就有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应试者不拘一格,可以是现任官员,也可以是庶民百姓,但首先须获得各省长官或相应级别官员的推荐。

宋代科举科目。由皇帝特下制诏,临时设科目,以试天下才识优异之士,称“制科”。盛于唐,宋循唐制。乾德二年(964)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史理达于教化等三科。景德二年(1005),增博通愤兴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六科。天圣七年(1029),增至九科(一作十科)。熙宁七年(1074),罢制科。元钓二年(1087),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初又罢。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制科考试分两级,初为阁试,在秘阁举行,由两省官、翰林学士主考,合格者赴殿试;然后皇帝亲试策论,以3,000字为限,并常由宰相出题,以词理俱优者中选。分三等,剩余者为不入等。上、中等赐制科出身,下等赐进士出身。如有官人,则迁一官给于升擢。未入等者则授簿尉差遣以上。制科远较进士科、明经科为难,加上宋人重进士科,故应制科者甚少,有时才数人。名士苏轼、苏辙、富弼均由制科入仕,故制科又有“大科”之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