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刻书印刷业的兴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刻书印刷业的兴盛分类:【地域文化】 中国古代的出版业一直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安徽地区的古代出版业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重大突破有不少是在安徽江淮大地上的杰出人物来完成的。 一、安徽地区古代出版印刷业的产生
安徽地区古代的出版业紧步全国后尘,它的产生不晚于中唐时期,至五代时期有所发展。早期的印刷品为日历、佛教经卷及诗文集类。安徽地区流通的私刻历书至迟在唐大和九年 (公元835) 以前,诗文集则在长庆四年 (公元825) 之前。 关于私印历书,《全唐文?冯宿奏疏》卷六二四记载了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 (二十九日)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止私印售日历说: “剑南、两川、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唐时的淮南道在今安徽地区设有和州 (治今和县)、庐州 (治今合肥市)、濠州 (治今凤阳县临淮镇北)、滁州 (治今滁州市区)、寿州 (治今寿县)、舒州 (治今潜山县) 6州。这说明公元801年颁布由官方刻印日历才30多年,安徽地区已有私自印售历书的事。冯宿这本维护皇权的奏章很快得到批准: “准敕,禁断印历日版。” 冯宿的奏疏是最早记载中国古代出版的历史文献。 还有宋?王谠在 《唐语林》卷七上记载,唐王朝在颁布禁断私印日历书不到半个世纪,又出现了江东道因私印日历扭送公堂的事。其文曰: “僖宗入蜀,太史历本不及江东。而市有印售者,每差互朔晦,货者各征节候,因争执。里人拘而送公。执政曰:‘尔非争月之大小尽乎? 同行经纪,一日半日,殊是小道。’ 遂叱去。而不知阴阳之历,吉凶是择,所误于众多矣。”这件事说明了“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已使摇摇欲坠的唐政权无力干涉民间私自印售历书的事,仅斥去了事。它给我们透露了唐代的今皖南、苏南地区的出版信息。 五代时期,关于安徽地区流通的刻印书籍已见诸文字记载。《册府元龟》卷六○八载,后唐宰相冯道“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无经典”。吴地,含今安徽地区,说明印售的书籍品种很多。安徽地区具体的出版情况也有两则文字记载。 一是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本纪》 载,亳州太清宫 (即今亳州市道德中宫)道士张荐明奉石敬瑭之命,“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这是安徽地区载之正史的第一部雕版印书。 二是宋?陈振孙的 《直斋书录解题》 中载,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7) 寿春 (今寿县) 刻 《金刚经》 1卷。这是安徽地区在古代书目中有确切印制年代的第一部刻印书。 二、繁荣发达的宋元出版业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据不完统计,今大陆存有宋版书千余种,台湾不下200部。今存元版书约六七百种,台湾省也有230余部。宋元时期,安徽地区已形成以徽州为中心的沿江府州刻书带,出版业十分繁荣。 《安徽省志?出版志》整理了名为 《历代皖版综录》 的资料,根据这个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安徽地区刻书近150种,加上重版、修补版和重印版,不下200起。一个地区能刻这么多种书,无疑是全国重要的出版地区,仅次于当时的出版中心汴梁、江浙、福建、四川地区。 北宋时期 (公元960―1127),安徽地区政治安定,尤其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梅尧臣、欧阳修、晏殊、苏辙、王安石等人长期生活和为官的安徽地区,以致大江南北地区公私刻书盛行,图书市场繁荣。从现在掌握的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安徽地区出版业的一斑。 《宋史?郭延泽传》载,南唐秘书省正字,人宋任著作佐郎,转殿中丞,出任建州知州的郭延泽,致仕后,在濠州城 (今凤阳县临淮镇) 南“有小园以自娱。其咏牡丹 (诗) 千余首,聚图籍万余卷,手自刊校”。他是安徽地区载之正史的第一个家刻出版家。 1983年7月,在无为县虹桥乡出土了一盒《胡府君曹夫人墓志铭》。铭文记载了墓主胡士宗这个未出家的佛门信徒,不见经传的布衣,先后于北宋元丰 (1078―1086) 中刻《金刚经》,崇宁元年(1102)刻《法华经》、《度人经》等3部道释经卷,计70余卷,印数分别为3000部、5000部。这块全文594字的石刻铭文现藏无为县图书馆,是安徽地区发现最早的、最完整的出版文献 (详见《东南文化》1988年3期)。 从 《宋史?艺文志》 等资料看,安徽地区南北官刻的主要出版物是方志、图经类政书。如《 [祥符]宣州图经》、《 [祥符]歙州图经》 等。 整个北宋时期,安徽地区的图书市场十分活跃。《宋会要辑稿》第165册记载了大观二年 (1108) 七月二十五日,宋徽宗批准了走马上任的新差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苏?的奏札,对附庸风雅的私刻和专为科举仕子投机取巧的参考资料等没有经过国家有关机构批准的坊间出版物加以禁断。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安徽出版业和图书市场的情况。 南宋时期(1127―1279),淮北地区先后属金、蒙古、元政权,江淮部分地区为战乱区,使这些地区已经兴起的出版业受到影响。江南地区局势相对稳定,所以在这个时期形成以徽州为中心,沿着江南、沿江地区发展的出版总态势。 南宋时期,安徽地区刻书近百种,130余起。复印重版次数较多的有 《文选李善注》、《黄山图经》 等。如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理宗朝递修的池州尤延之本 《文选李善注》 的修补版权页下就先后注有丙午 (1186) 重刻、丁未 (1187) 重刊、戊申(1188) 重刊、壬子 (1192) 重刊、乙丑 (1205) 重刊、丙寅(1206)、景定 (1260―1264) 重刊、壬戌 (1262) 刀、壬戌重刊等字样。自淳熙八年 (1181) 至壬戌 (1262),仅80余年,尤延之本 《文选李善注》 的修补重印就达10次之多。《黄山图经》 在宋代也印刷过4次。 对宋代皖版书分类,按刻资渠道,官刻百起,80余种; 家刻31起,31种。按刻书的分布地区统计,徽州刻书50起,45种,其中,官刻30起,25种。其他地区官刻是池州22起,刻书11种;舒州 (安庆府)刻书12起,10种; 太平州12起,12种; 广德军9起,9种; 宣州 (宁国府) 8起,7种; 庐州府4起,3种; 滁州1起,1种。家刻中,徽州20起,20种,其中标有卷数的16种,总卷数为463卷。其他地区的家刻为:无为军4起,4种,85卷;太平州4起,4种,44卷; 宣州1起,1种; 寿州1起,1种; 舒州1起,1种。 南宋时期,安徽地区著名的官刻机构主要是州学和公使库。著名的出版机构有: 徽州州学,又名新安郡斋,后为紫阳书院取代,目前已知刻书18种,连同重版计有20起,总卷数为793卷。著名的出版物有嘉泰四年 (1204)沈有开刻宋?吕祖谦辑《皇朝文鉴》150卷、《目录》30卷。嘉定十六年(1223)刻宋?叶适撰《习学记言》50卷,末有汪纲镌版于郡斋跋。嘉熙四年 (1240) 刻宋?卫?撰《礼记集说》160卷、《统说》1卷。尤藻在新安刻宋?尤袤撰《梁溪遗稿》50卷,今仅存1卷。徽州版还有宝钓五年 (1257) 竹溪书院刻宋?方岳撰《秋崖先生小稿》83卷及咸淳元年 (1265) 刻汪莘撰 《方壶存稿》等。尤其是南宋淳钓六年 (1246) 在今歙县城 (公元故徽州治) 南门外建紫阳书院以取代州学,分别延徽州州学、新安郡斋、紫阳书院刻书,成为南宋著名的官刻机构。著名的刻版要数淳钓十二年 (1252) 州守魏克愚刻其父魏鹤山先生经学著作10种327卷及咸淳六年 (1270) 刻宋?罗愿撰 《尔雅翼》 32卷。 池州州学,又名池阳郡斋、池阳郡学、秋浦郡斋,刻书11种,550多卷,还有十多次重版。著名的出版物有淳熙七年(1180)尤袤刻晋?郭璞撰《山海经》18卷,淳熙八年 (1181) 知州袁说友刻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文选李善注》60卷、《考异》 1卷,同年,池阳郡斋刻,绍熙三年重修本题宋苏易简撰 《文选双字类要》3卷。绍熙二年(1191)权池州知州张釜刻其祖父、宋?张纲撰《华阳集》 40卷。嘉泰四年 (1204) 至开禧元年 (1205) 知州陈谟刻唐?房玄龄等撰《晋书》130卷,嘉定九年(1216)刻宋?李道传辑《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又称《朱子语录》、《晦庵先生语录》43卷,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残存7卷,北京图书馆藏胶卷。宝庆三年 (1227) 知州王伯大刻宋?朱熹原著、王伯大重编 《别本韩文考异》40卷、《外集》10卷、《遗文》1卷,为历代 《韩文考异》 刊本中最早、最精善的版本。绍定二年 (1229) 张洽刻 《昌黎先生集考异》10卷。端平丙申 (1236) 江东仓使兼知池州王伯大纂修的 《秋浦新志》 16卷,也是官刻本。 太平州学,又称当涂郡斋、姑孰郡斋,刻书11种,550多卷,还有10多种重版。著名的刻本有乾道六年(1170)刻知州洪遵撰《洪氏集验方》5卷; 七年 (1171) 知州洪遵刻宋?李柽撰《伤寒要旨》1卷,《药方》 1卷; 八年 (1172) 吴郡胡元质刻宋?杨侃撰《两汉博闻》12卷(又刊自撰《左氏摘奇》于当涂道院);淳熙五年 (1178) 刊《徐氏家传方》;嘉定十年 (1217)吴正肃刻宋?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解》 中的 《论语集注》 10卷、《序说》 1卷;《孟子集注》 14卷、《序说》 1卷; 淳钓十二年 (1252) 知州马光祖新刻宋?朱熹撰 《中庸章句》 1卷,《大学章句》 1卷,合嘉定十年刻两种,计4种28卷,此刻本注与本文皆大字本,为同类书中的善本,计7种47卷。乾道三年 (1167) 当涂假守吴芾刻宋?李之仪撰 《姑溪居士前集》50卷、《后集》20卷等,刻郭祥正撰《青山集》 30卷。 广德军学,又名广德郡斋、桐川郡斋,最著名的刻本为3种版本的 《史记》。广德军还刻汉?杨雄撰 《二十四箴》。 宁国府学,又名宣州军州学、宣州郡学、宁国府学、宣城郡学、宛陵郡斋,著名的刻版有两刻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宛陵集》60卷、《附录》1卷。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楼?在宣城郡斋刻齐?谢?撰 《谢宣城集》 10卷中的5卷诗赋部分。淳熙十四年(1187) 宣城刻曹冠撰 《燕喜词》。宋末,宣城郡学刊宋?胡寅(注,安国子)撰《致堂读史管风》30卷,宝钓二年 (1254)宛陵郡斋刊明修补本。还有乾道间宣州公文纸印唐?李贺撰 《李贺诗歌编》4卷、《集外诗》 1卷。 舒州州学,后升为安庆府学,又称舒州郡学、龙舒郡斋、舒州郡斋、潜山郡学,是江北和沿江地区最大的官刻机构之一,所刻书世称龙舒本。直署府州学的著名刻本有: 绍兴十六年(1146) 承刻淮西路交办的《太平圣惠方》100卷之半,乾道三年(1167)潜山郡斋刻唐?柳宗元撰《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0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淳熙三年 (1176)印宋?赵明诚撰《金石录》30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此版无李清照 (易安) 后序,与舒州公使库刻本应为同一版本,后寿县境内小黄赵不谫本应为三印本。绍兴间 (1131―1162) 龙舒本宋?王安石撰《王文公文集》,又名 《临川集》100卷,今上海博物馆藏该版本之宋?向?藏绍兴间印本中的76卷,字大疏朗,刻工精细,字如新椠。说明宋代的安徽地区印刷书写材料的精美。 舒州公使库,该库刻本是库本中的佼佼者。今北京图书馆就藏有淳熙三年 (1176) 刻宋?赵明诚夫妇撰《金石录》30卷; 宋?方闻一编《大易粹言》12卷(《郡斋读书志校证?读书附志》著录为舒守曾夫[字献之]作序,方闻一撰《大易粹言》70卷、《总论》3卷;宋?洪迈撰《容斋四笔》64卷,以及《礼记释文》4卷,《春秋经集解》30卷,《礼记郑注》20卷等6种106卷。其中《大易粹言》全书45言录有各种费有及售价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发行资料。 类似此类官刻还有淮西路 (治今合肥市),刻 《太平圣惠方》100卷之半)、庐州州学,又名庐州郡学两刻宋?包拯撰《包孝肃奏议集》10卷。 绍兴十三年 (1143) 无为知军赵士 刻杨杰撰《无为集》15卷,为大字,白纸印本。还有滁州州学,又名滁阳郡斋,今北京图书馆藏其刻宋?林铖辑《汉隽》10卷等。和州刻傅尧俞、范纯仁、刘挚撰 《三老奏议》 等。 南宋时期,安徽江南地区学术繁荣,家刻也是群星闪烁。著名的家刻有洪适、魏克愚等著名的官僚在安徽任地方官时所刻的书,安徽本地区的刻书家如歙县的祝穆,以及皖籍学者在外地刻书,如婺源的朱熹、休宁的程大昌、黟县的汪纲、绩溪的胡仔、寿县吕乔年等。 入元以后,安徽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出版态势,并仍保持着官刻、家刻两种出版形式。 元代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由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公私刻书进行严格审查,造成元代刻书业,反而远逊宋代。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中说,元人著述3000余种,元刊元人著述可考的仅200种,连同宋刻、元修元印本及元刻古书,元刊本可考的也仅有三四百种。其中刻书较多的要数各路官学和书院。私人刻书更难,需由当地士绅呈请学使,再呈中央学部批准方能刻印,故元代家、坊刻较少。不完全统计,元代刻书共有57起,51种,按刻资渠道和分布地区归类为: 官刻25起,20种,家刻32起,31种。 上述江南地区各路官学除在大德间积极参与校刻正史外,南北地区的官刻也是以官学为著。如宁国路官学于泰定二年(1325) 刻宋?洪适撰 《隶释》 27卷、《隶续》 1卷,又于丁亥年(1347)重印。而没有参与刻印正史的徽州路官学、紫阳书院刻书最多。著名的刻本有延钓七年(1320)郡守朱霁刻宋 ?罗愿撰、元?洪焱祖音释的 《尔雅翼》32卷,元末刻元?洪焱祖撰《续新安志》10卷,重印宋?魏了翁撰《九经要义》 中的 《周易要义》10卷、《礼记要义》 32卷、《仪礼要义》 50卷,至元二十五年(1288) 重印了魏氏《大易集义》64卷 (今北京图书馆藏),以及至顺元年 (1330) 徽学教授王子宜刻王芮撰、郑镇孙纂注的 《历代蒙求》 1卷等书。 元代的官版中著名的还有大德二年 (1298) 旌德县王祯用木活字排印自纂《 [大德]旌德县志》6万余言,在1个月内“百部齐成”,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确切记载年代的木活字版印书。大德间旌德县校官刘安重刻宋?胡寅撰《致堂读史管见》30卷。泰定元年(1324)宁国路刊《新安旌城汪氏家录》7卷,今安徽省博物馆藏。至元中,旌德县令刘性与婺源州守王文传重刊宋?朱松撰《书斋集》12卷附宋?朱槔撰《玉澜集》1卷。此外,还有不详年代的池州路张伯颜刊梁?萧统辑、唐?李善等注《文选注》60卷,胜过宋?万袤刻本。北京图书馆存残本50卷及第41卷后配明嘉靖元年汪谅刻本以成全部。 安徽地区元代著名的私刻家有方回、王幼学、郑玉、朱升学。 元末最重要的家刻要数婺源县绅士汪同在休宁县浯田创办的商山义塾,又名商山书院所刻为著。其最重要的刻本要数刻本院山长、休宁学者赵?的经学专著,包括今北京图书馆藏至元二十年 (1360)至二十四年(1364)所刻《春秋属辞》15卷,《春秋师说》3卷、《附录》2卷,《春秋左氏传补注》10卷,计3种30卷。《春秋金钥匙》,共有5种。 其他比较重要的家刻本有: 至正九年 (1349) 绩溪汪梦斗刻其祖父宋?汪?撰 《西园康范诗集》 等4种4卷; 至正十八年(1358)宣城贡师泰刻宋?戴复古撰《石屏诗集》10卷;至正二十二年(1362)歙县郑氏丛桂堂刻元?陈柽撰《通鉴续编》24卷;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徽州的经学家胡一桂于皇庆二年 (1313) 自刻《周易本义启蒙翼传》3卷、《外篇》1卷等。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安徽地区的出版业十分发达。所刻图书一般都具有部头大,印制精,名版多的特点。今据现存的宋元遗椠和历史记载,宋代皖版图书都具有校勘审慎,刻印精美,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多以宣歙地区所产名纸为载体,字体多仿唐代书法名家欧、颜、褚、柳等字体; 版式前期多白口,四周双边,后期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版心上鱼尾上方刻字数,上下鱼尾之间刻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刻刻工姓名或印书机构,卷末为校勘人衔名及家刻题记; 前期多蝴蝶装,后期辅以合页装; 避讳严格,均符合典型的宋版书的时代特点。同时,字大疏朗,纸墨均佳,为皖版宋刻的地方风格。现存世的宋代皖版书均为国家级上乘善本。有不少版本为历代翻刻影印的祖本,向为书林所珍视。 元代公私印书均延请书法高手上版,请艺高雕匠精心刻印。尤其是各路官学人才济济,财物雄厚,不惜工本,勤于校雠,使不少元版超过宋代水平。元代皖版遗存一般都具有版口中线黑口多,仿赵孟钭痔宥啵?芑渌沙冢?⒊鱿旨颉⑺鬃痔宓仍?嫱际榈氖贝?〖恰</p> 三、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术
元代安徽在全国印刷史上最有影响的是旌德尹王祯创制的木活字印刷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史》与《新元史》中均无传。其事迹散见于他撰写的 《农书》 和安徽、江西两省地方志中。王祯,在明嘉靖刊本 《农书》 中作王祯,到了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祯的讳,被改作王桢或王贞或王正。王祯精通农学、机械学与印刷术。他于元贞元年 (1295) 至大德四年 (1300) 在安徽旌德任县尹。在此期间,他教民农桑,施药救人,建桥修路编撰 《农书》,推广农业技术,推行先进农具。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王祯在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万多个,印成《 (大德)旌德县志》。后经他回忆这件事时说: “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字数甚多,难于刊印,故尚已意命匠创活字,二年而工毕。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予迁信州永丰县,挈而之官。” (王祯 《农书?杂录》) 王桢木活字的发明与应用,在印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王桢对毕?以来的活字版印刷技术做了重大改进,创立了活字印刷的模式。木、泥活字在王桢以前虽然也曾有过应用,但毕?以为木活字“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而泥活字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印刷技术较难掌握,固版印时还须在铁范内装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王祯的活字在用料、雕刻与刷印技术上与普通的雕版印刷技术几乎完全一致,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其排版工艺比北宋毕?时的木、泥活字方便简洁,高明许多。总之,王祯的木活字制作与印刷方法已接近于现代的活字印刷术,为后人开创了一个活字印刷的模式,王桢以后的木、泥、锡、铜等活字印刷术虽然在用料及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但主要技术路线依然是王祯活字印刷模式的延续。 其次,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这是对印刷术的另一重大贡献。这种排字盘,直径七尺,高为三尺,“上作横架、下有钻臼。立转轮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 (王桢《农书造活字印书法》)这种利用简单的机械装置,“以字就人”的检字方法,不仅减少了检字者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检字的速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发明。 其三,王祯首创活字数码检字法,检字时 “一人执韵以号数唱字,一人于轮上元布轮字板内取摘字只,嵌于所印书版盔内。”(王祯 《农书造活字书法》) 按这种数码作为代号进行检索汉字的方法,为世界数码检字方法之首例,可视为开近代出现的汉字“电报码” 与现代发明的计算机 “区位码” 等汉字录入法之先河。用这种方法进行汉字检索,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开按声韵检字时出现多个同音字的 “重码” 现象,而且提高了检字速度与准确率。 王祯木活字的制作与印刷方法详细记录在其著名的《农书》之后 《造活字印书法》 中,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详细地介绍木活字印刷的文献,不仅为后人保留了一份木活字印刷技术的遗产,也为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中国也为世界活字印刷术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这篇文献中,王祯首先指出雕版印刷 “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收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 瓦活字、易活字又 “难于使墨,率多印坏,”然后将自己创制的木活字印刷术作一较为全面的总括: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 接着,王祯又具体地叙述了刻字、修字、嵌字、制造转轮排字架,以及取字、安字刷印等方法,这在印刷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