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前赴后继育新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前赴后继育新苗分类:【传统文化】 继承达摩的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等。 二祖慧可 慧可是达摩的弟子,被尊为禅宗二祖。慧可原名神光,因仰慕达摩之名,前来求教。相传他来到达摩寓所时,达摩正在睡觉。为了表示尊敬,不影响大师的休息,神光顶着鹅毛大雪立在庭院中耐心等待。达摩一睡便是六、七个小时,待他醒来,雪已将神光埋了一半。为了表示求学的决心,神光又将自己的左臂割断。达摩被感动了,终于收神光为弟子,并赐名“慧可”。达摩面壁九年后,打算西行。行前将诸弟子唤至面前,逐一问他们的心得体会。道副回答说: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达摩认为他只学到了皮毛。尼总持认为如见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只不过是得到了肉。道育答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认为他得到了骨。问到慧可,慧可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言不发,达摩大喜,认为他掌握了精髓,于是将四卷《楞伽经》及袈裟付与慧可。从这里也可看出初期禅宗的主张虽与后来的有所不同,但慧能的禅宗,也确源于此。 慧可(黄泽《古佛图谱》) 慧可继承了达摩的师传,也是专唯念慧,不在话言,以《楞伽经》为宗。而且更有一些怪诞行为,如改变仪相,出入于酒肆、屠门,与人们交谈于街头巷尾,甚至从事一些杂役。这些都遭到了人们的非议,特别是佛教僧人的责难,但慧可却淡然处之,我行我素。 三祖僧粲 禅宗第三代祖师僧粲,其身世已难考订。约在北齐天保年间,天下大乱,争战频仍,僧粲便入山拜见二祖惠可,受度传法,后一直隐居于舒州(在今安徽)的皖公山。北周武帝灭佛的时候,僧粲往来于司空山,形迹隐秘,无人知晓,就这样过了十多年,保护了禅宗这一系。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仅十四岁的小沙弥道信,前来礼拜僧粲,请他指点解脱之道。据说僧粲即问:是谁系缚你了?道信回答说:没有人系缚我。僧粲便说:那你又求什么解脱?道信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在僧粲处辛勤服侍九年,在吉州受戒。僧粲屡以言语试问道信,见他已掌握了佛法大义,禅门玄秘,便将祖传的法衣付与道信。安排好了继承人,僧粲便隐身于罗浮山,于606年圆寂。唐玄宗时追赐谥号“鉴智禅师”。 据某些禅史记载,三祖僧粲有著作《信心铭》传世,里面有这样的语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阐述了大乘空宗的思想。 僧粲(黄泽《古佛图谱》) 四祖道信 得到僧粲传法袈裟的道信,据载俗姓司马,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七岁时曾拜一和尚为师。十四岁时听说有二僧人在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便前去拜谒投师。这样,在僧粲门下学了多年。僧粲隐身罗浮山,不许弟子相随,道信便前往吉州(今江西吉安),在那里传授禅法。据传道信住在吉州寺期间,经常有盗贼骚扰,当地官府也毫无办法。一次盗贼蜂拥而来,围住寺院。道信面无惧色,率领众弟子高声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盗贼闻声,不战自退,慌悚而逃。此事约发生于隋大业年间。后道信转入庐山,住了十余年,又前往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传法,改山名为双峰山。他在此传授禅法,弟子约有五百余人,名声远扬。唐太宗闻其名,派遣使者迎道信入宫。道信以老为由,辞谢不去。太宗恼羞成怒,派使以刀相威胁:“若禅师不来,把头砍下带来!”道信仍不肯入宫。太宗先后请了四次,都没有成功。道信卒于唐永徽二年(651)。后唐代宗追谥为“大医禅师”。 道信(黄泽《古佛图谱》) 道信将他的禅法思想归结为:“入道安心要方便”,主张:“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散乱……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道信的著作中引用了不少《金刚经》中的话,达摩的楞伽禅由他开始转向《金刚经》了。 五祖弘忍 禅宗第五代祖师为弘忍。据《景德传灯录》,弘忍俗姓周,蕲州黄梅人,又有说为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他七岁时(一说十二岁)便随道信出家,一直在双峰山学习禅法。四祖道信将袈裟传与弘忍,弘忍便在双峰山的凭茂山建东山寺,弘扬禅法,号称“东山法门”。 弘忍(黄泽《古佛图谱》) 道信与弘忍的师承传授,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四祖前往黄梅县,途中遇一小孩,相貌清秀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四祖见了很喜欢,便问:“你姓什么?”小孩回答:“姓是有,但不是普通的姓。”道信问:“是什么姓?”答道:“是佛性。”道信又问:“你没性吗?”小孩回答:“因为性空所以我无性。”道信见他回答巧妙,知道他有善根,将来必成大器,十分喜爱,便跟随去到他家,向小孩的母亲乞求让孩子出家。母亲也认为孩子与佛门有缘,便欣然允诺。这个孩子就是弘忍。 弘忍在东山寺传法,门人甚众,“东山法门”也名噪一时,成为禅门中心。他不再以《楞伽经》为宗,而改传《金刚般若经》,相传著有《最上乘论》。弘忍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对后世,尤其是慧能一系,影响很大。据慧能说,弘忍传授佛法,只讲见性,不谈禅定解脱,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弘忍一生中教授了很多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十大弟子:神秀、玄赜、智诜、老安、法如、慧藏、智德、玄约、刘主簿、义方,加上慧能,是十一人。其中声名最大的是慧能和神秀,这两人由于见解和修禅方式的不同而分成南北两派,各以自己为正宗,自称是弘忍的嫡传。 法融与牛头禅 法融是唐代禅宗牛头宗的创始人,也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法融(黄泽《古佛图谱》) 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人。他十九岁时便已博通经史,一次读了《大般若经》后,悟解性空之理,慨叹道:儒家经典,不是究竟法,般若真观,才是出世的航船。于是落发出家,入茅山随炅法师学三论宗。太宗贞观年间,法融在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立茅茨禅室,终日坐于石室之中。相传远在湖北黄梅的四祖道信大师,遥望牛头山,见有异象,便知那里有异人,于是亲自前往寻访。他来到牛头山,见一僧人便问:“这里有道人吗?”中国早期佛教僧人都称道人,以与道教的道士相区别。因为僧人都是为修道而出家的,因此那僧人听了很不满,说:“出家的哪个不是道人!”道信便说:“啊,哪个是道人?”意思为谁是真正有道之人?僧人无言以对,另一僧人听见了,就说:“从这里往山里去十来里,有一个被称为懒融的人,见人来了也不起来,更不合掌行礼,难道他是你要找的道人?”道信于是进山去,看见法融端坐自若,不注意周围的事情。道信就问他在做什么,法融答“观心”。道信问道:“观是何人? 心是何物?”法融回答不出,马上起身行礼,问高僧居于何处。道信说:“我没有居止的地方,或到这儿或到那儿。”法融忙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吗?”道信反问打听道信作什么,法融说:“道信大师德高望重,天下闻名,我很希望能够拜谒他。”道信说自己就是,法融便问为什么来到此地。道信告诉法融自己是特地来寻访他的,并问有无休息的处所。法融把道信领到所住之庵,庵周围只见虎狼之类奔走嚎叫,道信举起双手满脸恐怖的样子,法融就说:“还有这个在?”道信说:“这个是什么?”法融默然无语。原来法融问:“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难道你心中还存在恐怖吗? 按照佛教的观点,有成就的高僧不再有常人的喜、怒、惊、乐等感情。道信既是得道高僧,就不应该见虎狼而恐怖。道信回答:“这个是什么?”表明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恐怖,甚至连恐怖也不认识,要问:“这个是什么?”这样,法融就很难回答了,因为如果法融明确地讲:“这个是恐怖。”即肯定自己先前问道信的是道信是否还有恐怖,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心中有恐怖。因为如果心中没有恐怖,就会像道信那样,连什么叫“恐怖”也不懂。既然自己嘴上能讲出“恐怖”二字,那就证明心中有恐怖。所以法融只好“默然无语”了。 过了一阵子,道信在法融静坐的石上写了一个巨大的佛字,法融看见了竦然而立,面有敬畏之色。道信说:“还有这个在?”法融知道自己还未通晓佛理,便行礼恳请四祖为他说法。 原来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佛就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值得礼拜。有些禅宗僧人呵佛骂祖,皆源于这种认识。现在法融连见到一个“佛”字都要肃然起敬,可见没有真正得悟。所以道信要问他:“还有这个在?”即你心中难道还有佛与凡夫的区别吗? 这既是巧妙地回敬了先前法融对自己的提问,又对法融见佛起敬的态度提出批评。法融当然只好甘拜下风了。 道信接着向法融讲述了万法唯心,一切皆空,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的道理。只要任心自在,不作观行,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法融问心既是具足的,那么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道信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法融又问:“既然不许作观行,于境上起念时,又如何对治呢?”道信说,只要随心自在,就不须对治。他教付给法融僧粲所传的顿教法门。此后,法融传僧粲、道信的禅法,其兴盛与黄梅不相上下。据载永徽年间僧徒缺粮,法融去丹阳化缘,八十里路,身背一石八斗,早上去晚上就回来了,可供三百人食用二天。永徽三年,邑宰肖元善请他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从传承看,法融与弘忍算是师兄弟,他的禅法别有特色,被称为“牛头禅”。法融的主张,据宗密的记载,“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认为人生的荣枯贵贱是由于人们的迷悟才形成的,“梦作梦受,何损何益?”应当“丧己忘情”,超脱一切。法融著有《心铭》,他下面有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合称为“牛头六祖”。慧忠下有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智禅师。智威下有玄素,玄素下有道钦。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受到唐代宗崇敬,赐号“国一”。牛头宗至唐末渐衰。日僧最澄从?然学习牛头禅法,将其传入日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