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力的概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力的概念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人们由于长期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力,逐渐地了解了力的本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最早对力下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这里的刑即形,即指形体或物体。就是说: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奋)的原因。但是力是什么?力是“重之谓”,即在静止的时候,力就以“重”来表示。也就是把物体下落的属性看作力。物体的下落(“下”)或上举(“举”)都是由于“重”在起作用(“重奋也”)。 对于物体的下落,墨家认为物体的垂直下落必须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的。“凡重,上弗挈,下弗扳,旁弗劫,则下直。”意思是说在物体下落时,如果上不提它,下不拉它,旁不影响它,那么它的下落就能垂直。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早期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大约与墨家学派同时的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也研究过落体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到早期物理学理论探讨的东西辉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还提到制造车轮时要注意滚动摩擦阻力的问题,即要求车轮造得很圆,使与地面的接触达到最小(“微至”),这样,车子才会走得快(“戚速”)这是最早提到滚动摩擦的问题。 秦汉时期人们对力的性质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在西汉《淮南子》和东汉《论衡》书中,有过许多讨论。如:内力不能使物体自身发生运动(“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外力的作用程度因物体重量的不同而不同(“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何者?大石重而沙石轻也”);移动物体所需之力比举起物体所需之力少(“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没有外力,锋刃之器也不能发挥作用(“干将之刃,人不推顿,瓜瓠不能伤;筱?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截面积对压力有直接影响,截面积越大,压力越小(“针锥所穿,无不畅达;使针锥末方,穿物无一分之深矣”)。这些都是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性质所做的早期理论探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