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劝善惩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劝善惩恶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王充关于文学的社会功用问题的观点。他从儒家重质尚用的教化论文学观出发,针对汉代著述中流行的皓首穷经、盲目因袭前人而无所作为的文风,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有益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文学观点。语出《论衡?佚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劝善,劝勉宣扬善德善行;惩恶,揭露批判社会时弊。劝善惩恶,文章著述应达到匡正时弊、移风易俗、教化天下的目的。因此,王充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他指出古代圣贤的著述都是有所为而作的,都是“为世用”的典范:“圣人作经,艺者传论,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故夫圣贤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他在《论衡?对作篇》里列举和分析了《春秋》、《孟子》、《韩非子》、《新书》、《新论》等著论,认为这些优秀的著述,都是从当时具体社会条件出发,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而作的,他批评司马相如、扬雄的赋“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他要求当时的著述者,应像圣贤那样,从自己所处的时代需要出发,达到劝善惩恶、“为世用”的目的。王充论文以“世用”为本,教化为功,继承了先秦儒家注重文艺同现实之关系的传统,并将这一文学思想,作为他的整个文学观的核心,贯穿在他关于内容与形式,反对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等文学主张之中。在当时谶纬神学盛行的时代空气里,王充的这种文学观点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王充的这一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古文运动一部分人强调“辅时及物”新乐府运动提倡“匡世济时”,都和王充这种文学观点一脉相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