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助字辨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助字辨略分类:【传统文化】 解释古代典籍虚词的书,清初刘淇著。据王元启《济宁图记人物列传》载,刘淇祖籍确山,居山东济宁,“工为诗古文”,他的著作除《助字辨略》外,尚有《卫园集》,已不为当时人备知,据《清史艺文志补编》载,他还和卢承琰合编《堂邑县志》20卷。 古人研究虚词的专著不多,据今所见,元代卢以纬于泰定元年(1324)前著有《语助》,可能是第一部专讲虚词的书。共收虚词124个,其中单音虚词59个,复音虚词65个,分属66条,每条多寡不等,多数为一字一条,其中对个别虚词分析的结论如“所”、“或”等,与今天的认识是一致的,解说多采俗语也是特色之一。但此书是为童蒙写作而编,也无明确的语法概念,似不足以言著述。《助字辨略》实是第一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专书。所收虚词按平(又分上下)、上、去、入四声分归5卷,分助字为30卷: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词、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词、叹词、几辞、极辞、总括之词、方言,倒文、实字虚用。解释的体例共分6项:一、正训:如“仁者,人也。”说明“仁”的本义是人;二、反训:如“故”当“今”解,是与本义相反的解释;三、通训:如“本犹根也”,说明“本”和“根”的意义相通;四、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说明“学”可以借为“效”解;五、互训:如“安”当“何”讲,“何”也可当“安”讲,两字互相解释;六、转训:如“容”有“许”的意思,所以可当“可”讲,这是辗转引申的用法。所收虚词除同音者外,有476字,所采例句,上自先秦两汉古籍,下及唐诗宋词。精审之处前人述及的如卷1的“其”有“岂”义;卷4的“固”有“诚”义;卷2的“遐不”与“瑕不”全是“何不”的意思等,特别是卷1“于”字引用《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杜预注:“于,曰也。”刘淇认为:“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犹云训之以民生之不易。”近人杨树达指出:“此书训于为以,最为精核”。(《助字辨略跋》) 《助字辨略》几次木刻本,现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校注本,他既校订讹误,又汇释各家注解,分列于有关词之后,且附以笔划索引。中华书局1954年又重印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