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公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包公祠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合肥市包河香花墩上。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民称包公,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祠建于明弘治元年(1448年),原为包公书院。现建筑系清光绪年间重建,1953年后又经几次修葺。祠内有享堂及厢房。享堂正中塑有包公古铜色坐像,右侧壁上嵌有清代石刻立像,旁有碑刻《戒廉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赃滥者,……非吾子孙。”另有石刻包拯自勉诗1首。祠堂两厢陈列包氏家谱、包拯墨迹、遗物、史料等,其中1977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尤为珍贵。祠东有廉泉亭,亭中有井,水甘美。传说贪官饮此井水则头痛,故称廉泉。包公祠附近湖清荷美,柳曳花香,历来为游览胜地,文人学士多有题咏。清人宋衡有诗:“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树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祠畔近年增建了包公“陈州放粮”等塑像,附近有迁建于1987年的大型包拯墓园,以及仿古园林建筑浮庄。

全名“包孝肃公祠”,位于合肥市风光秀丽的包河香花墩,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祠堂。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枢密副使等职。为官清正,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民称包青天,谥孝肃。祠系明弘治元年(1488)改建而成,初称包公书院,清代多次重修。现存殿宇系清光绪年间重建。1953年后又几经修葺。建筑为具有徽派风格的封闭式三合院,白墙高耸,松柏夹峙,庄严古朴。主建筑有享堂及厢房。享堂正中塑有包公古铜色坐像,壁上有清代石刻立像。右侧有碑刻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祠堂两厢陈列包氏家谱、包公墨迹、遗物、史料等,其中以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铭尤为珍贵。祠东有廉泉亭。历来文人学士多有题咏。清人宋衡诗:“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祠东有彰述包公廉正为民故事的石刻和雕塑,附近有包拯墓园及仿古园林建筑浮庄。

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香花墩,这是为纪念北宋包拯而建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香花墩曾为包拯读书处。明弘治时的庐州知府宋光明见其风景幽雅,将一座古庙改建成包公书院。祠内有包公塑像和石刻像、包公河等。传说,宋仁宗赵祯赐给包公巢湖,包公辞而不受,只要合肥一段护城河。他认为,那不是地亩,子孙不可分,也不可卖,只能养鱼种藕。后来人们就把护城河改名叫包公河,河内出藕,藕内无丝,以示包公的“无私”。祠旁有包公亭,亭内有井叫廉泉。相传为官不廉者不敢饮此泉水。包公祠有一副对联,表达了人民对这位正直无私的清官的崇敬。对联云: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个得立姓名尊

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香花墩。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香花墩曾是包拯读书处。明弘治时当地太守宋光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一座古庙改建成包公书院。清代几经修缮,改称包公祠。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和1946年重修。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官至枢密副使。史称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俗呼“包青天”。祠内大殿正中有包拯塑像,两侧放置铡刀,传为惩治贪官污吏的刑具。祠内有一水井,名曰“廉泉”,喻包拯清正廉洁,相传为官不廉者,不敢饮此泉水。祠东南300米处为包拯墓地,系近年按宋代形制、风格和规模重建,1986年,迁葬于此。祠墓周围松竹相间,香花墩四面环水,一桥径渡,杨柳盈岸,夏日菱荷满池,风景宜人,为游憩佳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3: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