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包拯

分类:【文化精萃】

北宋大臣。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人。天圣进士。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解官归养。亲继亡,赴调,知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州产名砚,前守进贡,多取数十倍以赂权贵,包拯命制者只足贡数。岁满,己亦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建言务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魏征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请去刻薄,抑侥?,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扬州、庐州,迁刑部郎中。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比包拯笑比黄河清,儿童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流传称颂包拯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旧制,凡讼诉不得径直到庭下。包拯开正门,使至庭下直陈曲直,杜绝吏奸。朝廷官员及豪门权势施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并劾奏朝廷查处。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请早立太子,裁抑内待,?节冗费,修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人,事皆实行。迁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包拯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官以断讼明敏正直著称。与人不苟合,不假言奉迎别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曾经告诫子孙说:“后世子孙任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有《包孝肃奏议》十卷传世。《宋史》有传。

北宋政治家、法学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端州,入朝任监察御史,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峭直刚正,直言善谏,上书切中时弊,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建议。复出为河北都转运使,至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执法严明,审案明察,清正廉洁,不阿权贵,吏民畏服,人呼“包待制”,京师语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权御史中丞,立朝刚正,迁三司使,拜枢密副使。以疾卒,谥孝肃。其生平奏议谏草经门人选择精要,整理编排,题为《包孝肃奏议》。包拯有关思想多反映于其中。

政治思想 重视人才选任是包拯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帝王知人与否对于政治得失、国家安危具有重要作用。主张选人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关键看其有无实材;也不必求全责备,不妨“弃瑕录用”;对任用之人要用人不疑,用人必信。而对冗杂、贪暴、庸弱的官吏,则应予坚决裁汰,强令年老官吏致仕。他推崇以科举选官,但主张改革科举制的弊端,提议恢复封弥誊录、改进补缺等方法,对恩荫子弟必须考核合格后方能任用。他认为君主善于纳谏固然值得称道,但不应“不以是非,皆能容受”,应当辨明奸邪,以防小人骄恣。他反对大臣动辄互斥朋党的不正之风,指出以朋党相嫉,使言路闭塞,乃国家大患。而宰执及诸司长官只有推诚委任,各尽其职,才能使政务得到良好的治理。他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强调“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主张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他请求减免两税之外的“支移折变”,放免百姓欠负,支持盐法改革,奏罢科买,力禁奢侈,主张“减冗杂而节用度”。

法治思想 包拯认为“诏令,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所以制定法律应先经过充分研讨,慎重定夺,不应“蠹政害民”。他主张国家必须建立一套稳定而取信于民的法律体系,反对法令频繁的更改,应“法存画一,国有常格”。他指出法律得以有效贯彻的关键,在于选用公正廉明的执法官员;而执法应该公正公平,赏罚必须严格分明,“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他反对“内降”,即皇帝以个人喜好随意宽赦罪人,认为这样将使赏罚泛滥,破坏法律。他虽强调“任德不任刑”的德治,却主张对贪官污吏从严惩处,即便大赦也不宽贷,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缓和。他还在当时创造性地改革了诉讼方式,“公开正门,径使至庭,自言曲直”,使诉讼人可以直接面对执法官员,杜绝胥吏上下其手。

国防思想 仁宗庆历以后,宋、夏、辽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包拯认为应加强警惕,积极备战,防患于未然。他提出将帅是邦国安危所系,选择要慎重;针对将帅更置给边备带来的消极影响,他力主选拔堪以重任的将帅,使其久任。他认为京师地位紧要,不宜派京师禁军担以外任,建议招置士兵,对其训练以减轻京师禁军的压力。对于边防驻兵应减汰冗弱老病,既增强军队实力,也减轻物力负担。在军队粮草问题上,他提出将缺粮地区的军队调移到粮食充足地区就食以及南粮北调等积极建议。

包拯思想体现了忠君爱国、以民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念,其中不乏合理内容。他为官清正,断案明敏,自南宋起就成为一个传奇式人物。其后,以他为主角的话本、戏文、杂剧相继问世,虽多虚构附会的成分,但其形象与美名却因此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后人敬呼其为包公,他也成为后世清官文化的形象代表。

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执法威严、不惧皇亲国戚的名臣,也是誉满中华的廉吏。当时京师传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民间尊称“包公”或“包老爷”,因为包拯生在安徽,曾在天长、定远、合肥、池州做过地方官,为政严明,断案正直,许多城乡建有包公庙,合肥建有包公祠,历代奉祀。

包拯塑像(欧阳发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