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拯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包拯墓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墓葬。俗称包公墓。在今安徽省合肥市郊大兴乡汪圩村。原墓约在南宋初年遭破坏,后迁葬于原墓西南约30多米处。1973年对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墓在一北高南低、坡度平缓的岗地的顶部,墓内仅存一木俑,冠上有一“王”字。墓底尚存部分石板和东西残壁,面积纵4米,横4.5米,墓道尚完整。迁葬墓内有包拯墓志铭,正方形,边长1.25米,志盖上篆刻“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十六字,四行,行四字。志石碎成5块,中有凿孔。志文3,000余字,大部仍可辨认。记述了包拯生平事迹及死后入葬的情况。棺木大部腐朽,底板尚完整,为楠木制成,骨架基本保存。此外还发现其妻董氏的墓志,长方形,高1.09米,宽0.86米,志盖裂成7块,并少一角。在董氏原墓内发现了所缺的一角,可知该墓志是从其原墓迁入的。然据文献记载,在今河南巩县宋仁宗永昭陵陪葬墓中亦有一包拯墓。现存封土堆为扁圆形,直径10余米。墓前有望柱及石虎、石羊等。墓前立有石碑,高约2米,额题“大清碑记”四字,碑文刻“宋丞相孝肃包公墓”。该墓尚未发掘,疑为包拯的衣冠冢,或系后人将北宋其他官员的墓附会为包拯墓。

位于包河南畔,与西边的包公祠遥相呼应。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宋嘉钓七年(1062)包拯病逝于河南开封。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包孝肃公。次年,包拯遗体由开封归葬于“合肥县公城乡东村之原”(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南宋时期,包拯墓室被毁,后重修墓堂。1973年,对包拯及其亲属墓群进行清理,出土六块墓志,共7000余字,其中包拯墓志3000余字,并且发现一些遗骨、文物。1987年10月1日于今址建成包拯墓园。主墓区建筑物有子母双石阙、神门、望柱、石虎、石羊、石人、享堂、坟冢和安放包拯遗骨、墓志的地宫;副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子孙墓五座。墓园松柏葱郁,建筑宏伟庄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