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化学和科技生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化学和科技生产

分类:【地域文化】

(一)殷代安阳的化工生产技术

在殷代,国都安阳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化学工艺诸生产行业,尤其发达。如陶器制造、酿酒技术、青铜冶铸等,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甚至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安阳小屯的南方发现不少制陶作坊遗址,发掘出许多灰陶和一些白陶。这说明殷都的制陶技术,已由红陶、褐陶发展到灰陶阶段。灰陶较红陶优良,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特别是刻纹白陶的出现,更是我国制陶技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它质地坚硬,色泽洁白,需要1200℃高温才能烧成,它是瓷器的前身或雏形。安阳小屯附近还有许多制酒作坊遗址。殷人喜欢饮酒,酿酒品种也较多,据甲骨文记载,酒主要有三种:酒(用黍子酿成的酒)、醴(用稻谷酿成的甜酒)、鬯(香酒)。酿酒数量巨大,酿造技术发达。在小屯以南,也发现有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其中最大的竟达1万平方米以上。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硬度强、溶点低,便于使用。殷人用青铜冶铸成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和艺术品等。当时的青铜冶铸业相当发展,技术精湛。在殷墟发掘出的“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迄今全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物。据化学分析,该鼎合金比率,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个比率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它表明我国殷商青铜冶铸科技,与世界各地相比,已是非常先进。

(二)中原古代著名的陶瓷

中原古代,陶瓷制造业发达,制作技艺高超,出现过许多名陶名瓷,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原始彩陶、唐三彩、柴窑、钧瓷等。

原始彩陶: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原地区已有以彩陶为特色的仰韶文化。彩陶的大批发现,起初在渑池仰韶村距今约6000年前的人类生活遗址中,后来又在新郑、登封、郏县、郑州等地,都有新的发掘。从陶盆、罐、?、甑、瓶、杯等陶器残片来看,居住在中原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们,其制陶工艺已达到较高阶段。烧制陶器时,对所使用的陶土已开始淘洗,已知使用陶轮制坯,在陶坯上并画刻出几何图案或各种花纹加以装饰,通过陶窑较高温度来烧制。彩陶器物精美,除了生活用品外,还有陶刀、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彩陶在当时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构成了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闻名于世的仰韶彩陶文化时期。

唐三彩:唐代三彩陶器,最初在洛阳唐墓群中发现。近年,又在洛阳附近地区发掘出大量三彩陶片和烧制窑址。三彩陶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唐代陶器,釉色丰富多采,造型复杂美观。唐三彩是用白色粘土做胎,在含铅的低温釉中,加入铁、铜、钴、锰等作呈色剂,在750~850℃低温下烧制而成。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作生活用品的三彩罐、盘、碗、壶、灯等,还有工艺品和殉葬用的明器。三彩陶器型精采,五色缤纷,突破了前代陶器单调呆板的形象,表明当时陶器生产的技术和艺术都有很大提高。地下出土的三彩马雄姿飒爽,三彩骆驼昂首阔步,都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唐三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后来产生了波斯三彩、埃及三彩等。

隋唐五代的名窑名瓷:隋唐五代时期,中原瓷器生产是全国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瓷窑遗址星罗棋布。在河南巩县铁匠炉村隋代瓷窑遗址中,发现有青釉碗、青釉高足盘等残器,这是隋代生产青瓷的一个场所。安阳北郊隋代瓷窑旧址,面积竟达9万平方米,生产规模相当宏大。产品有罐、碗、盘、瓶等,还有墓葬明器及工艺品,惯用印、刻、划、贴花等多种装饰技法。瓷胎较厚,质地细腻。釉光莹澈犹如玻璃,有青黄、青绿、青灰、青褐等色调,烧制工艺水平较高,是隋代青瓷的又一重要产地。

中原唐、五代时期瓷窑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现的就有16处之多。分布地区,豫中有巩县、荥阳、登封,豫西南有鲁山、内乡、郏县,豫北有汤阴、辉县、鹤壁等。唐代河南瓷器釉色,以白色为佳,其次是黄釉、黑釉、青釉,花斑较少。据《元和郡县志》卷五记载,河南道曾将优质白瓷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鲁山段店窑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很厚。该窑烧瓷历史,上起盛唐,下迄元代,唐时以生产花瓷腰鼓闻名。鹤壁窑址属于唐代晚期,出土的瓷器,坯胎制作工整,釉色光泽莹润。

五代时期,中原柴窑生产的瓷器特别高级。传说柴窑在郑州,是后周世宗柴荣所建,生产天青色瓷器,滋润细腻。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称为“雨过天青”瓷

,是我国古代名瓷之一。

宋代名窑名瓷: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器工艺技术达到了更高水平。当时最享盛名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其中汝、官、钧三家都在今河南境内。汝窑窑址,近年发现就在今汝州市(古亦称汝州)一带。汝窑以生产青瓷著称,有天青釉瓷器,还有豆青、青、鸭蛋青等色。釉厚成堆脂状,其色光泽清润,有的带有冰裂纹、蟹爪纹。特别烧制的宫中御用瓷器,用玛脑为釉,尤为罕见的精品。同时汝窑还生产碗、盘等民间常用器物,产品精粗俱备。

官窑窑址在开封,北宋徽宗宣和、政和(1111―1125)年间,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官窑瓷器的釉色、胎质都较薄,有月白、粉青等色,有的有冰裂、梅花等纹。

钧窑窑址在今禹州市神?镇附近,散布在刘家门、相岭寨、上下白峪一带。钧瓷造型端庄、浑厚、古朴、文雅,釉色丰富多彩,有天蓝、天青、葱绿、黑绿、仇红、茄紫等色。釉中常呈现珍珠点、菟丝、蟹爪、蚯蚓走泥等纹路,经过窑烧,釉面构成一幅幅神奇图画。钧瓷的窑变更为奇妙,煅烧中釉质与炉火产生化学作用,烧出艳丽的珍贵瓷器,往往形成红里有紫,紫里有青,白里有兰,兰里有红,在同一件瓷器上,五彩相互映辉。古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形容窑变釉色的变幻。宋代钧窑有许多精品。直至今日,神?镇仍是瓷器名镇,每日都生产大量瓷器,供应国内外市场需要。

宋代名瓷很多,制造技术已达到纯熟程度。其他民间瓷窑也遍布中原各地。例如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村窑、禹县扒村窑、汤阴鹤壁集窑、新安城关窑、安阳应善镇窑、内乡大窑店窑、宜阳锦屏山窑等,据地下发掘资料证明,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窑场。

(三)中原先进的冶铸技术

中原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冶炼钢铁技术,都曾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处于当时先进行列。

青铜冶铸技术:中原地区青铜冶铸业的开始时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登封县告城镇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曾发现有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物残片。到了夏王朝后期,中原青铜冶铸业已迈入进一步发展时期。如在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青铜器有铜爵、刀、锛、钺、戈、铲、鱼钩、乐器、装饰品等。这些青铜器都是人工合金冶铸而成,已基本掌握青铜冶铸技术。青铜器铸造均用陶范,有单范和多块合范。器物大多比例匀称,协调美观,有的还有简单纹饰,反映出铸造工艺已具有较高水平。商代前期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从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青铜遗物看,这时器物品类增多,器壁匀薄,铸造技术较前提高,铸铜场已具有较大规模。郑州杜岭出土的一、二号方鼎,是此时的代表作。盘庚迁殷(安阳)以后,直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进入鼎盛时代。殷墟发掘说明,商代后期青铜铸造生产规模相当宏大,青铜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大有增加,青铜器形制繁多,花纹精巧,器物小的重几公斤,大的重数百公斤,鸟兽形器栩栩如生,有的器物具有三层花纹,铸的铭文清晰端庄。商代后期青铜器的精巧造型与高度技艺,为世界青铜器时代所罕见。制造青铜器都要经过熔铜,制模、合范、浇铸、修饰等工序,商代都已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纯熟技术。并知根据器物的不同要求而科学地调剂铜与锡比例,如制造锐利工具和武器时锡的比例较高,制造生活用具时锡的比例较低。西周时的中原地区,仍是全国青铜器的重要产地,铸冶作坊规模极大,洛阳北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有9~12万平方米。此时,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和生产用具。春秋战国时期,铸造技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又生产出以纹饰纤细、器薄形巧为特色的青铜器物。中原高度的青铜铸造技艺,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青铜器文化。

冶炼钢铁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棠溪(今河南西平县西南38公里的冶炉城一带)就以铸造铁剑闻名于世。棠溪是冶铁重地,附近有龙泉水用以淬铁,产有龙泉剑。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在此曾铸出干将、莫邪宝剑。史载:“干将、莫邪匠名也,其剑皆出西平县”

。今河南西平、郾城一带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剑,有的尚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可见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战国时代,宛(今南阳)地已成著名的冶铁手工业中心。洛阳从战国早期灰坑中,出土有铁锛、铁槟。其铸冶法,铁锛是经过较低温度退火制成,属白心韧性铸铁产品;铁槟则是经过较高退火温度和较长退火时间而成,属黑心韧性铸铁。这种用热处理脱炭并增强铁的韧性的技术,使生铁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生产这两种高强度铸铁,比欧美约早2000年。

到了两汉时期,中原钢铁冶铸技术有进一步发展。在南阳、巩县、荥阳、西平、鹤壁、渑池等地,都有较大冶铁遗址发现。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有各式冶炼炉18座,长、方、园炉等形状因用途不同而异。郑州古荥镇冶铁炉底8.4平方米,比过去的冶铁炉有明显增大。冶铁炉增大与鼓风技术改进相联系,当时已由人力鼓风发展到用畜力鼓风。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更用水排鼓风冶铸(参见本章第五节)。冶炼时,已使用耐火材料和碱性熔剂。绳池出土的汉魏铁器,经化学分析,含硫量很低,已达到现代优质铁的标准。巩县铁生沟有座低温炒钢炉,说明当时已知将生铁炒成熟铁或不同含炭量的炒钢,炒钢经过加热煅打,即成质量较好的百炼钢。南阳瓦房店、郑州古荥镇等冶铁遗址,还出土有薄铁板,它已脱炭热处理成为含炭较低的钢板,可供煅打成器。这是我国所创造的独特制钢工艺。

(四)造纸和印刷

中原地区在造纸、印刷方面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汉代蔡伦造纸和五代雕板印刷《九经》上。

蔡伦造纸: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最初是由劳动人民发明的。我国曾多次出土过西汉时期的残纸。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古纸,经研究乃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的遗物,不过纸质粗糙,厚薄不均,还不适宜于书写。传说“蔡伦造纸”,实际上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于东汉明帝永平末年(75年),开始到洛阳皇宫里作太监。后来任尚方令,负责监制御用器物。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对造纸技术加以革新,广泛采用破麻布、旧鱼网和树皮等作原料,经过碎切、沤泡、淘洗、蒸煮等,制出优质纸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制造的优良纸张献给皇帝,受到欢迎,“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纸已开始取代简帛而成为我国优良的书写材料,它大大推进了科学文化的迅猛传播与发展。

五代雕板印刷《九经》:印刷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约在隋、唐之际,民间已开始出现了雕板印刷。直到唐末,印刷活动仍在民间进行,只是雕印一些佛像、佛经、诗文、历法等。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冯道在洛阳倡议官府刻印儒家经典。次年,开始根据唐开成石经“刻《九经》印板”,先将石经写出,作过校对,然后雇佣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板”

。雕板印刷工作是在洛阳国子监进行的,自长兴三年起,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前后长达22年,刻成《九经》印板。接着,印刷出售。自此,经书传统的刻石、手抄制作方式,为印刷术所取代,政府开始兼营图书出版事业,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发展。

(五)采矿技术

中原地区有煤、铁、金等矿,古代开采技术也较为先进。

煤:河南开采煤炭的历史悠久,拓《史记》记载,西汉文帝时,窦皇后的弟弟曾在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一次窑崩,百余人被压死。

可见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宜阳煤炭开采规模已相当可观。《后汉书?党锢传》中,有东汉桓帝时(公元2世纪),夏复进入“林虑山”(在今河南鹤壁煤田内)开采煤炭的记载。到了宋代,河南煤炭开采规模和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据鹤壁宋代煤窑遗址调查,立井深48米,内有10个小采煤区,巷道布置合理,有照明、支护、排水、提升诸设备和措施。通风方面,设有主、副井两条主巷道,风流畅通,能有效地防止火灾和排除瓦斯,已创造出一整套科学采煤方法。这样的科学采煤技术,要比欧洲早数百年。明清两代,中原煤炭开采迈入普遍发展时期,境内的巩县、宜阳、安阳、焦作、鹤壁、密县等主要产煤区,均有大量的开采。

铁:上文已经提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今西平的棠溪,就以产铁制宝剑闻名,是一个冶铁重地。其所需铁矿石原料,当然来源于对附近铁矿的开采(大约在今舞钢矿区范围内开采)。西汉的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表明,从开矿、冶炼到制成品,都已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冶铁作坊与原料产地临近,采矿适应冶炼需要,采冶程序得到进一步完善。汉代以后,冶炼钢铁技术不断改进,铁器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铁矿石开采量也在逐步增长。明、清时候,采矿除了使用铁锥、铁锤敲打锤击的传统采掘方法以外,并采用“烧爆”、“炸爆”等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金:中原金矿储藏量较多。在郑州、安阳、辉县等殷代墓中,都有黄金饰物出土,可见中州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掌握了黄金冻炼和加工的技术。春秋战国时代,“楚有汝、汉之黄金”(见《管子?轻重甲篇》),当时人们已知汝河流域砂金储量丰富。汝河发源于嵩县,嵩县至今仍是中原黄金的重要产地。据文献记载,秦汉以前中原黄金产区,已有今嵩县、卢氏、宜阳、洛阳、偃师、辉县、陕县、镇平、内乡等地。古代中原采金多属沙金,即披沙检金。明代《天工开物》指出,河南蔡(汝南)、巩(巩县)等地产金,“取细沙淘炼成”。中原开矿山采金起步较晚,大约至明代才比较普遍。河南灵宝小秦岭的采金古硐很多,在金硐岔金矿区,刻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开硐三百余眼”的题记。当时采矿方法,有用铁锥、铁锤的敲打锤击法,有火烧矿床“烧爆法”,还有用炸药“炸爆法”。清末,中原主要产金地区,多在嵩县、淅川及丹江、洛河、伊河流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