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古观象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京古观象台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明清两代的政府观星台及天文机构钦天监所在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7~1449年)。原名观象台或瞻象台,位于北京东城泡子河附近,即今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据《明实录?英宗朝》记载,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春,钦天监派人到南京用木料仿制宋元浑仪、简仪、浑象、圭表等仪器;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运回北京校验后铸成铜仪;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建钦天监及观星台并安装仪器;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造晷影堂。从此观星台及台下西侧以紫微殿(钦天监办公地点)为主的建筑群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规模和布局。明嘉靖年间曾因地震大修;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结合西法,制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纪限很仪、地平经仪六件铜仪,安装在台上,明制仪器移至台下钦天监院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台上又安装一台大型铜仪地平经纬仪。因仪器增加、场地不足,遂将观象台拓宽约5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再添一台大型铜仪玑衡抚辰仪,这是清代在观象台上安装的第八件仪器,也是最后一件大型铜仪。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上天文仪器被德法侵略军洗劫一空。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简仪被法国人抢入驻华使馆,后于公元1902年归还。天体仪、地平经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浑仪等被德国人劫走运往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公正舆论压力下,据《凡尔赛和约》规定,将这些仪器归还我国,于公元1921年运回北京。公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古观象台下陈列的明制浑仪、简仪、圭表、漏壶及清制小天体仪等七件仪器被迁往南京,至今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中。北京观象台尚留有陈设在台上的八件清制大型铜仪。从明正统初年到公元1929年止,北京观象台连续从事观测近500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连续观测的历史最久。它也以建筑群保存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它还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北京古观象台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属北京天文馆管辖。 明代在北京建立的观测天象的机构,也称北京瞻象台。位于北京东城泡子河,今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初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曾大修。清康熙和乾隆年间曾两次拓宽台址。从建成到1929年,连续从事观测近500年,是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其建筑的主要部分包括高大的台体和它下面的紫微殿、漏壶房和晷影堂等。台体高14米,台顶南北宽20.4米,东西长23.9米。台内安装有玲珑仪、仰仪、窥几、候极仪、浑仪、简仪、天体仪、漏壶等天文观测仪器,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观测台。后几经战乱劫掠,原有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天文仪器,有所散失,余者部分运往南京,仅留8件清制天文仪器于台中。它们是:地平经纬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象限仪)、纪限仪(距度仪)、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它们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此台现已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