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地风味涮羊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地风味涮羊肉分类:【风俗文化】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围坐在炭火熊熊的火炉前,夹上一片薄薄的羊肉,在滚开的汤里一涮,再蘸一蘸佐料,入口不腥不膻,鲜嫩可口,顿使人忘了室外寒冷,暖得浑身添劲。这就是风靡北地的“涮羊肉”,人人喜爱的冬令美味佳肴。 “涮羊肉,何处嫩? 要数东来顺。” 每年入秋,北方大大小小饭馆都要增添这道北地风味的 “涮羊肉”。但是,却以坐落在北京东风市场的东来顺饭庄的涮羊肉,以历史悠久,选料精美,调料适口,驰名中外。东来顺的涮羊肉,选用内蒙古西乌珠穆泌旗的阉割绵羊,以每只四五十斤重的羊为宜。取磨裆、大三岔、小三岔、黄瓜条、上脑(脊梁骨肉),共约十三斤肉。加工时,将肉内筋子除掉,冰冻后,以细刀工,切成薄片,码放在盘内。涮羊肉用的佐料有芝麻酱、绍兴黄酒、酱豆腐、腌韭菜花、辣椒油、虾油、特制酱油以及葱花、香菜末等,分别盛在小碗内,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口味调配成料汁。锅底汤中放有海米、口蘑。另外,备有糖蒜、白菜、粉丝,用以清口。 我国的涮羊肉由来已久。据考证,铜火锅问世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那时,几乎什么肉都可以涮。目前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涮羊肉,当数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林洪在书内记述了一只名叫 “拨霞供”的菜肴,说他过去游武夷山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没有疱人会烹饪。止止师说:山里人只用薄批兔肉片,用酒酱椒料浸渍以后,把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锅,等到汤沸以后,每人一双筷子,自己夹兔肉投入沸汤摆熟啖之。于是就照此法,吃了一顿涮兔肉。他说,用这个办法,不独易行,而且有团圆热暖之乐趣。过了五六年林洪到杭州,又在他的好友杨泳斋家席上见到此菜。他还为此菜做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句是“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他说不独兔肉,猪羊肉都可以照此法食之。据此可见,至迟在南宋时宴席上,我国已有吃涮羊肉的风俗了。 不过,民间传说涮羊肉的创始者还是元世祖忽必烈。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南侵时,连续打了七天败仗,退到一座山谷之中。人缺粮,马缺草。大将军哈密史带领士兵,搜遍山野,三天三夜,捕捉不到一只野物。他急忙令随从日夜兼程,赶回草原,捉来四头肥羊,献给忽必烈。忽必烈大喜,急令营房御厨烧制上来,谁知,等了好久,尚不见羊肉送来。他亲自跑到厨房一看,只见厨师已杀好羊,正在用刀切肉。忽必烈看见鲜红的羊肉,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往沸腾的开水中一撒,用勺子盛起来,美美地吃了一顿。他越吃越有味,感到从来没有吃过这样鲜美的佳肴。后来,他南侵得胜,做了元朝开国皇帝。一天,他在宫中突然想起当年在山谷中吃过的那顿羊肉,厨师们只得照办。忽必烈吃,果真觉得味道挺美,问厨师这菜叫什么名字。一位老厨师想起当年忽必烈吃羊肉的情景,回答说: 这叫做“涮羊肉”。从此,“涮羊肉”就在北方流传开来。 因为,羊肉鲜嫩易熟,味道鲜美,而且,边涮边吃,别具风味。明、清以来,盛行北方,成为冬令美味佳肴,北京名菜馆还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北京风味的 “涮羊肉”。清咸丰四年 (公元1854年),前门外正阳楼开业,专以 “涮羊肉”闻名。后来,以摆粥摊发家的丁子青,于1914年创办东来顺饭庄,并在正阳楼涮羊肉的基础上,在选料、配料多方面作了改进,使这道适合兄弟民族口味的佳肴,也受到汉族人民的欢迎。东来顺从此压倒了正阳楼。而且,近年来不断扩大,并在原址扩建起三层营业大楼,除接待国内顾客外,也接待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特别北方早寒,当国内外顾客团团围坐在火炉前,共同品尝这一具有北地风味的佳肴“涮羊肉”时,更增添无限团圆暖乐的情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