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魏孝文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魏孝文帝分类:【文化精萃】 即元宏,原名拓跋宏。北魏皇帝。471―499年在位。鲜卑族。即位时仅五岁,政事由祖母冯太后主持。相继颁行均田令、新租调制和三长制。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冯太后卒,遂亲理朝政。性纯朴,能以宽待人,所览政事,从善如流;并倡行节俭,常自服洗涤之衣,鞍勒仅铁木而已。又好读书,喜汉文,常手不释卷,能为文章,才思敏捷。其当政期间,为进一步整饬吏治,调和汉族与鲜卑族的关系,改革鲜卑族落后风俗,乃重用汉人士族,推行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措施。于太和十七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其后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政治上,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改变鲜卑、汉官号杂用的状况。(2)文化上,太和十九年诏令,在朝廷上不得讲鲜卑语,违者免其官职,三十岁以下的人,不学会汉语,不得为官;自己动手写汉文诏书、诗赋,以作表率。把鲜卑人的复姓改为汉人的单姓,他亲自带头,改姓元氏。(3)风俗上,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则聘汉人李冲之女为妃;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其改革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各族人民的融合,以及南北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但也遭到保守派鲜卑贵族的不断抵制和反抗。太和二十年(496),穆泰、陆睿伙同镇北大将军元思誉、代郡太守元珍等,共拥太子恂在平城兵变,均被他及时镇压,并处死太子恂。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病死于征伐萧齐途中。谥号为孝文皇帝。《魏书》、《北史》有纪。 即元宏。献文帝长子。皇兴三年 (469) 六月立为皇太子。五年八月即帝位,年仅五岁。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实施一系列改革: 颁行班禄制,百官按朝班领俸禄,严禁贪脏; 推行党、邻、里三长制和均田制,定民户籍。太和十四年 (490),冯氏死,帝亲政。除继续整饬吏治、推行均田外,又大兴文治,广求天下遗书,修明堂、辟雍、灵台,行郊庙之礼,实施养老籍田之制。太和十七年,定升迁都洛阳。下诏规定朝庭不得讲北俗语言,移民死不得归葬还北,改鲜卑姓为汉姓 (拓跋改为元)。鼓励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帝性宽厚。初,冯太后谋废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等固谏乃止。帝亲政后,并不怀恨。又有宦者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而受之,不自申明。太后死后,也不介意。好读书,学不经师授,善谈老庄,精于释义。好作文章,太和十年以后诏册,皆出自帝之手笔。善射,有臂力,然年至十五,不复杀生。在位二十九年,于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病死于南征途中。葬于长陵。庙号高祖。年号三: 延兴、承明、太和。 北魏孝文帝元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