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医学十三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医学十三科分类:【传统文化】 元明代医学临床分科。一般说,医学上临床分科的情况,与医学发展水平的高低相适应。发展水平愈高,分科愈细。我国医学分科以周代为最早。《周礼?天官》中提到,医学已有疾医、疡医、食医及兽医。前三种分别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内科、外科及营养科。以后,历经两汉及六朝,史书上对医学未曾提到明显的分科,但临床上各科出现专著,表明其分科比以前细致,并在逐渐深入。针灸、伤寒、疮疡、少小、妇人、按摩等,均有专著、专篇出现,这些为其后专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太医署设有医科、针科、按摩、咒禁等科,医科之下,又有体疗(内科)、少小、疮肿(外科)、耳目口齿及角法等,实际上可以看出当时至少有八种科目的设置。宋元时期,医学分科已明确有9种、13科之分。宋9科为大方脉(即内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小儿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外科、正骨科)、金镞书禁科等。元代的13科是在宋代这些分科的基础上,把口齿咽喉科分为口齿及咽喉二科。其他又调整出正骨科、金疮肿疡科,新设杂病科、祝由科,共成为13科。据《明史》的记载,明代太医院中,也置有13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和祝由。虽然同是13科,但其分科较元代进步,如元代既有祝由,又有咒禁,两者都涉及一些迷信、心理疗法。明代把它合而为一,另立伤寒一科,表明当时对此症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清代对分科做了一些调整,保留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疮疡、正骨(即接骨),但把金镞、针灸、按摩、祝由合而为针灸一科,且增设痘诊一科,成为11科。其后,又逐渐简化,合并成9、8、7科,至同治年间,竟只有大方脉、小方脉、口齿咽喉科、眼及外科等5科。针灸科于此时已被废止而不设立,这也表明清末中医事业逐渐衰退的情况。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