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医学和药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医学和药学分类:【地域文化】 (一)原始社会的中原医药学
生活在中原大地的原始先民们,在遥远的原始社会里,已知使用“砭石”,作为治疗疾病的医疗工具。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发掘出的砭石――石镰、石刀、石镞、石核、石针等,形状精致细小,砭镰、砭刀作外科手术刀用,砭镞、砭针作针刺,砭核作热熨、按摩等用。关于“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的传说,说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医药学知识也在逐渐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医药学有更进一步提高。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医药资料,涉及到的疾病有头、眼、口、鼻、腹、足等十多个部位,并有治疗内科、外科、五官和妇科各种病症的记录。殷人已知煎熬“汤液”(中药汤剂),泡制“醪醴”(治病药酒),来医治疾病。到了西周、东周时期,社会上已出现了专职医生。 (二)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名张机,南阳郡 阳(今邓州市境内)人,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重视继承前人医药学成果,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他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理(辩证的理论)、法(治疗法则)、方(处方)、药(用药)相结合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他的《伤寒杂病论》16卷,是一部辉煌的医学名著。这部书包括有“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经过后人整理,伤寒部分便是当今的《伤寒论》,杂病部分即是当今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发展了《内经》的热病学说,建立起中医根据病机病变进行治疗的“辩证论治”基础。在诊断上,建立了脉象、证候并重的原则。《金匮要略》共25篇,涉及到40多种疾病,记载有262个药方,包括内、外、妇诸科,是内容丰富的医学遗产。张仲景著作中所收录的近300个方剂,至今还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础,其中大部分经历长期临床实践证明,都有显著疗效。后世许多方剂都是从他的方剂中演变来的,张仲景可谓医方学之祖。《伤寒杂病论》的辩证论治,针对病变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不同情况,决定治疗原则,是医治疾病的科学方法,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还有诊法方面的《脉经》1卷,医方论《疗黄经》1卷、《评病要方》1卷,妇科《疗妇人方》2卷,牙科《口齿论》1卷,《汤液经片》等,可惜都已成为佚书。张仲景对历代人民的保健作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尊为“医圣”。 (三)杂病医药学家范汪
晋朝范汪,字玄平,河南内乡县人。聪颖好学,曾任东阳太守、徐兖二州刺史等职。他善长医术,常以拯恤百姓为事。人们有疾相求,不限贵贱贫富,皆为治疗。治愈率,常十之八九。范汪以治疗杂病著名,当时人多使用范汪药方。他的药方在《太平御览》内,现在仍保存一部分。范汪著有《范东阳方》105卷(一载150卷),此书已佚。 (四)阮炳与《阮河南药方》
阮炳,字叔文,河南尉氏人。晋代曾任河南尹等官。他精通医术,撰有《阮河南药方》16卷。其书虽已久佚,但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内有所转引。阮氏药方善治除热解毒,如遇温热重病,饮食不下,神智昏迷,遵用其方,能使热退神清,据说有起死回生之效。 (五)褚澄与《褚氏遗书》
褚澄,字彦唔,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南齐时,官至左民尚书。他的《褚氏遗书》,最初得自唐末肖氏冢墓石刻,共19片,宋代刊刻成书,流传至今。是书分为受形、本气、平脉等10篇,论述人体气血较深。对《灵枢》、《素问》的解说,也颇有创见。李时珍对此书较为重视,《本草纲目》中多处引用。 (六)针灸名医甄权、内科名医甄立言
甄权,河南扶沟人。为医治母病,研究医学。隋初,曾任秘书省正字等官。鲁州刺史库狄?患风疾,手不能拉弓,诸医莫能治疗,求他医治。甄权“针其肩隅一穴,应时却射”(《旧唐书?甄权传》)。他针治疗效,大率如此。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年已103岁,唐太宗李世民亲至其家,访问药性。他著有《针方》1卷、《针经抄》3卷、《脉经》1卷、《明堂人形图》1卷、《名医集验方》若干卷。 甄立言,是甄权的弟弟,唐初任太常丞等职。他钻研《本草》,精通内科。有老尼明律患心腹鼓胀,经他诊脉判断腹内有虫,令服雄黄,须臾吐出疾愈。甄立言著有《本草要术》3卷,《本草药性》3卷,《本草音义》7卷,《古今录验方》50卷。 (七)医疗风气专家张文仲
张文仲,洛阳人,善疗风疾,曾任武则天侍御医。武则天令张文仲召集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经张文仲研究,“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旧唐书?张文仲传》)。他指出患有风气的人,在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他专心研究治疗各种风疾的药方。著有《疗风疾诸方》、《随身备急方》、《四时轻重术》、《轻重大小诸方》等书。 (八)养生学家孟诜
孟诜,汝州梁(今河南汝州市)人。历任春官侍郎、同州刺史等官,于唐中宗神龙初年(705年)致仕,归伊阳山中,专门研究医药。他说:若要保身养生,“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对养生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补养方》3卷,《必效方》3卷(一载10卷),《食疗本草》3卷。 (九)疗骨蒸病学家崔知悌
崔知悌,河南鄢陵县人。唐朝中期,官至户部尚书。他对医疗骨蒸病的研究,蜚声医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著有《骨蒸病炙方》1卷,《崔氏纂要方》10卷。 (十)北宋时期的中原医药学
北宋政府重视对医药书籍的修订,曾在开封几次修订《本草》。开宝六年(973年),诏令卢多逊等在唐代《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参考《本草拾遗》诸书,修成《详定本草》20卷。开宝七年,李?等人奉诏“尽考传误”,修成《开宝本草》21卷,内中收载药物983种。嘉钓二年(1057年),掌禹锡等奉敕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修成《补注神农本草》20卷,又名《嘉钓本草》,收录药物增至1082种。接着,政府命令全国各地绘制该地出产的草药图,送至开封,令苏颂等人加以整理,编纂成《本草图经》一部。大观二年(1108年),政府对唐慎微修撰的《证类本草》略加修订,官刻印行,定名《大观证类备急本草》,又名《大观本草》,此书32卷,60万言,收载药物1746种。政和六年(1116年),曹孝忠奉诏重新刊正《大观本草》,修成《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经过以上几次对本草书的修订和增补,对于本草著作的研究和保存,新药物的发现与收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王惟一在开封奉敕铸造了两个针灸俞穴铜人,内有“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并刻题俞穴名称。他还订正前人谬误,著有《铜人针灸俞穴图经》,内绘正、背、左、右人形,说明主治之术。此铜人与图经,对后来我国针灸发展,影响颇大。此外,开封人许希所著的《神应针经要诀》一书,也闻名当时,亦为针灸学中重要著作。 北宋中原医疗学著作很多。如睢阳(今河南商丘)人王怀隐,官至翰林医官院使,他与陈昭遇奉旨修撰的《太平圣惠方》100卷,分为1670门,收录药方16834首,是一部以收录方剂为主的综合性医疗学著作,包括内、外、妇、儿诸科,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疗学水平,保存了不少医学文献。 名医王 ,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他的《全生指迷方》4卷,书内每一病症都详列病状、病源,脉论及辨脉方法明白晓畅,病症变化、脉与病相应与否皆剖析细微,可作诊家要方,有较高实用价值。郭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人。他的名著《伤寒补亡论》20卷,是对张仲景《伤寒论》加以疏释。《伤寒论》是历代医家指南,但当时其书内容遗佚甚多,郭雍申明张仲景义蕴,对该书详加注疏解释,说明如何依据病情变化所至,而“化裁变通以治之”。此书对病症研讨甚深,对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有所发挥和发展。 (十一)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曾任金代太医。他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入引起,治疗疾病要以驱除邪气为主要原则。至于驱除邪气的方法,他提倡用“汗、吐、下”三法。他临床应用此三法,确有精到之处。因他治病以攻伐为主,故被人称为“攻下派”。但他也并不摒弃补益之法,认为凡对五脏有助益均可用补。 张从正的医学著作甚多,其代表作为《儒门事亲》。今流传本《儒门事亲》15卷,据有人考证,系由其《儒门事亲》、《直言治病百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治病杂论》、《三法六门》、《治法心要》、《世传神效名方》汇集而成。他对伤寒亦有研究,著有《伤寒心镜》、《心镜别集》各一卷。他还有《张氏经验方》2卷、《秘传奇方》2卷、《治病撮要》1卷、《三复指迷》1卷等。 (十二)元代名医滑寿
滑寿(1304―1386)字伯仁,自号撄宁生。原籍河南襄城人,徙居仪真、余姚。他对《素问》、伤寒、痔瘘、针灸等都有深入研究。行医吴、楚、淮南广大地区,治多效验,无问贫富,不讲报酬,人争以撄宁生一决生死为无憾。著有《读素问抄》、《难经本义》、《伤寒例抄》、《诊家枢要》、《医学引彀》、《滑氏脉诀》、《痔瘘篇》、《医韵》、《五脏补泻正要》、《本草发挥》、《十四经发挥》等书。 滑寿的《读素问抄》9卷、补遗1卷,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把《素问》分为脏象、经度、脉候、运气等12类,分别汇萃抄录,以便阅读与研究。他的《难经本义》2卷,是集各家的注释,进行研讨,加以阐发。学者读后,大有简而通、决而明之感。他的这两种著述,对以后研究《素问》、《难经》的学者,颇有启迪。 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更有价值,是至今学习针灸的范本。他将督、任二脉与十二经合并,成为十四经。根据《内经》所载经脉、俞穴,经过考证,把全身647个穴位,分别纳入十四经中。全身俞穴和经络关系,从此固定下来。此书对日本的影响也较大,日本的针灸学取穴法,多以滑氏作标准。这是一部对国内外都有影响的针灸学名著。 (十三)明代中原的医药学
明初,开封周定王朱 ,系朱元璋第五子,他留意研究医药学,编著《普济方》426卷(一误作168卷),采摭繁富,编排详悉,计有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这是我国中医方书中规模最大的专著,保留了不少医学资料。明代中原比较有名的医学著作还有开封名医郑谊的《杏花春晓堂方》、汝阳(今河南汝州市)人房文实的《十八剂加减》、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傅汝舟的《医学旁通》、信阳“神医”方应时的《医方金镜》、开封道士赵宜真的《仙传外科集验方》等。 明代中原医药界也开始注意到对医史的研究。李濂,字川父,祥符(今开封市)人,官至山西按察司佥事。后来弃官研究学问,著有《医史》10卷,为自春秋战国以来著名医药学家立传。 朱睦,字灌甫,明朝开封周藩宗室,一生研究学术,曾著有《医史》四卷。这是两部较早的中医史著作,可惜都已遗佚。 (十四)清代温病专家杨浚
杨浚,字玉衡,号栗山,河南夏邑县人。乾隆时贡生。他大力从事温病学研究,所著《伤寒瘟疫条辨》6卷,是在明末吴有性《温疫论》的基础上,参阅医学书籍,根据临床经验,深入辨别伤寒与温疫不同之处。该书对当时全国正在发展和形成的温病学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颇有价值。清末,全国许多省份对它都有刊印。 (十五)刘鸿恩的《医门八法》
刘鸿恩,字位卿,河南尉氏县人。道光时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精医术。他根据研究医学所得,著有《医门八法》4卷。此书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强调“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他还汇集各种医书,找出论题,每题作论一篇。对于病情复杂、方剂纷岐之处,亦予探讨论辨,阐明要旨。并对宋明名医治疗成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是医家入门较好的参考书籍。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医药学就比较发达,历代都涌现出不少的著名医药学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清代,有医药学著作的河南名医,就在250家以上。上面所提及的历代名医,只不过是他们中间的一些代表而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