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三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三陵分类:【文化精萃】 明代自成祖至思宗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 (成祖)、献陵 (仁宗)、景陵 (宣宗)、裕陵 (英宗)、茂陵 (宪宗)、泰陵 (孝宗)、康陵 (武宗)、永陵 (世宗)、昭陵 (穆宗)、定陵 (神宗)、庆陵 (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 (思宗)。在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建制基本一致,均为长方形,后有圆形或椭圆形宝顶。长陵的地上建筑最大。定陵于1958年发掘,有“地下宫殿”之称,现建有定陵博物馆。 明代成祖以后的十三个皇帝皆葬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麓,总称十三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北京市重要景点之一。陵名分别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位于昌平县境内,南距北京城45公里,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明朝统治二百多年间,除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孝陵之外,其余十三个皇帝和皇后都葬于此。整个陵园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占地约40平方公里。陵园最初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到清初顺治元年修建思陵、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前后延续二百余年。陵园建筑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周围有陵墙,红墙黄瓦,在苍松翠柏掩映下,肃穆庄重,墙四周设有大小两座宫门和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等十个关口,关口建有敌楼,驻兵把守。陵区内中轴线上是神道,这象征皇帝的威严。神道沿线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棂星门、两座石桥等建筑。十三座陵墓呈扇状依山势排开,按年代顺序依次为明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由统治时间长短不同,国力差异,体现在陵寝规模也不同。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是长陵,最小的是思陵。每座陵墓建筑布局大同小异,自成一体,陵前有石碑、周围有陵垣,中轴线上有陵门、?恩门、?恩殿、棂星门、石五供、明楼。楼内立有石碑,上刻有墓主的庙号、谥号,寝宫在明楼之后。此外每陵还有监、园、卫等附属建筑,监为管陵太监用房,园用来种植祭祀用的供果,卫为护陵卫军。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工作部门于1956年开始对其中定陵进行了科学发掘、整理,并于1959年正式建成定陵博物馆。1958年又兴建了十三陵水库,现在的十三陵是山水相映、风景如画,它既成为研究了解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又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神奇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东南部,昌平县北部天寿山南麓群山环抱中。距市区约50公里,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园。陵区为三面环山,南面平坦的马蹄形盆地,占地约40平方公里。首先建造的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最后建造的是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前后历经二百余年。长陵居陵区中央,东侧景陵、永陵、德陵,西侧为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西南为定陵、昭陵、思陵。各陵共有一条神道,正对长陵,长7公里。南端有一汉白玉石牌坊,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上覆庑殿顶,夹柱石上雕有神兽、狮、龙等,高14米,宽28.86米,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石坊。坊北依次为大宫门、碑楼、龙凤门。神道两侧有24座石兽和12个石人,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勋臣、文臣、武臣各四,宣德十年(1435)雕成。由神道遥望陵墓群,只见山色苍郁,殿宇掩映,气氛凝重肃穆。各陵园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所差异,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依次为陵门、碑亭、神厨、神库、?恩门、明楼、宝城等。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以长陵最为宏伟。已发掘的是定陵地下宫殿。在西北军都山南翼的幽谷中,还开发了一座十三陵郊野公园,以清溪流泉、山岩花木等自然野趣为特色。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区域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