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中原佛教的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中原佛教的发展分类:【地域文化】 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加速了佛教在河南地区的传播。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曜攻陷洛阳,开始了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时期。东晋避乱江南,洛阳城市丘墟,破坏殆尽,中原千村寥落,百里无人烟,黄河两岸的人民,饱受无穷灾难。佛教虚无主义的悲观厌世及对来世的幻想,颇适合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时,西域高僧佛图澄在河南乡村宣扬佛教,大受民间欢迎。另外,进入中原的胡人统治者也提倡佛教,他们自称为戎,尊佛为戎神,奖励人民出家信奉。 石勒占领中原地区,建都于邺城(今安阳),他支持佛图澄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在所属州县建立佛寺893所,门徒多达万人。佛图澄的弟子安令首曾在洛阳西门建造竹林寺,接受女尼受戒。邺城贵族妇女200人,也从佛图澄出家,朝廷特地为她们修造了一座建贤寺。 佛图澄的高足道安在邺城代师讲经,名闻远近。佛图澄死后,慕容氏与石氏交战,道安逃往太行山。再因冉闵乱起,率弟子进王屋山。隆和元年(362年),又南渡黄河入嵩县陆浑山中,以草木充饥,以修道行。后又因慕容俊军队渐迫陆浑,逃至豫南新野,仍坚持广传佛法。自道安提出僧人不用俗姓,以释为姓之议,遂为千古定制。他有弟子数千人,分布全国,其中以慧远最著名。慧远到庐山传教,将中原佛教传到江南,建立了净土宗,成为唐宋时期的主要教派。 北魏自平城建立政权以来就有了信仰佛教的传统。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宗教热情更高。杨墟之《洛阳伽蓝记》一书,详细地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佛教流行的空前盛况。 太和十九年(495年),魏孝文帝刚到洛阳,就多次到城西礼佛访僧。魏孝文帝的皇后,也笃信佛教。以后的一些皇帝也深通佛学。如宣武帝每年都在宫中召集高僧,亲讲经论。并曾令沙门条录其议论,编辑为《内起居》。孝明帝母胡太后,出身于笃信佛教的家庭,自幼深受佛法薰陶。她在执政期间,常在宫中召集尼姑谈讲佛法义理。神龟元年(518年)十月,曾派洛阳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正光三年(522年)取经者还洛阳,共取回佛经107部,多是大乘经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贵族,蔚然成风;百官士庶,趋附相从。讲经说法,盛行于中原大地。 当时僧尼社会地位颇高,许多皇后妃嫔以出家为尼为光荣之举。孝文帝皇后冯氏居瑶光寺为尼以终。宣武帝皇后高氏,在延昌三年(510年)三月,也到瑶光寺出家为尼。尔朱荣乱作,胡太后令孝明帝后妃皆出家,太后自己也落发为尼。士庶为僧尼的更为普遍。在洛阳城中,外国僧人也很多。《洛阳伽蓝记》叙述当时的情况说:“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 ,负籍持经,来兹乐土,宣武故立此寺(永明寺)以憩之。房庑连瓦一千余间,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洛阳在当时是佛教世界的国际名都,西域东来传法的高僧络绎不绝,偌大的永明寺也有人满之患。于是,西域僧摩逻,在洛阳建法云寺,凡西域所携来的佛舍利及经像,都存藏在这个地方。洛阳的沙门也都喜来这里就摩逻受戒,以沾染胡风为极大的光荣。 北魏洛阳的佛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王公贵人,宦官亲贵,各相争建寺院。士庶中不论贫富,也莫不费竭资财,建立佛寺,供养僧众。如洛阳城东的建阳里,只有士庶2000余户,就建有缨络寺、慈善寺等10座寺院,平均200户负担一寺的费用。北魏洛阳寺院最多的时候,达到1367所。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永宁寺。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洛阳时,见永宁寺“金毙眩目,光耀云表;玉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以为神功,自云:‘历涉诸国,无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尝有此。’” ① 它不但在洛阳诸寺中首屈一指,在当时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建筑。 龙门石窟也是北魏开始建造的。它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开凿至正光四年(523年)六月竣工,前后经历24年,役工计80余万人。这座石窟至今仍是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 北魏洛阳举行的佛事庙会也盛况空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洛阳各佛寺,都抬出佛像,凑乐游行,争胜竞奇。洛阳男女老少,尽至各寺礼拜祈福,全城欢乐如狂,万巷皆空。连西域胡僧见到这种情景也赞叹说:“佛国崇佛之盛,未尝有此。”(《洛阳伽蓝记》卷三) 北魏在公元534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于天平元年(534年)由洛阳迁都邺城,洛阳的僧尼也随同东迁。东魏邺城的佛教,就是北魏洛阳的继续。东天竺高僧般若流支、乌苌沙门毗目智仙等从洛阳来到邺城后,继续从事译经事业。般若流支前后共译经18部,毗目智仙前后共译经5部。北魏及东魏百余年间,中外译师12人,在洛阳和邺城共译出经论83部,计274卷,多属大乘瑜珈系的经典。为唐宋瑜珈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取代东魏。高洋十分崇奉佛教,先拜法常为国师,召入宫禁宣讲《涅?经》。后又召僧稠入邺,亲自向他学禅法,并让僧稠主持石窟大寺的教务。 北齐最有名的高僧是法上。他是河南淇县人,曾任东魏、北齐两朝的僧统,主持全国僧务近40年。高丽丞相慕其名,曾派遣僧人前来求法。邺地风气,重视讲习,慧高在邺城专讲《毗昙》,有“毗昙孔子”之称;道纪在邺城讲《成实》一经达30余年。 北齐武成帝高湛以后诸帝也都好佛法,邺都大寺多至4000所,僧尼8万人;全国寺院达4万所,僧尼200万人(一说400万人)。致使全国“户口租调,十亡六七”。(《隋书?食货志》) 北周对佛教的政策,一反北齐的传统。周武帝宇文邕,政尚勤俭,尊崇儒术。他同意大臣卫元嵩的说法:“治国不在浮屠,唐虞无浮图而国安。”(《广弘明集》卷七)他曾七次集众辩论三教得失,以制造灭佛舆论。并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废除佛道二教。他首先将国内知名僧120人集中起来,为他们设立一所近乎宗教学术研究性质的“通道观”,任命他们为通道观学士,去研究教义,实际上为糜之计。又下诏全国:“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周武帝入邺城,在中原禁止佛教流传,焚经毁像,没收寺院土地财产,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以法上为首的五百沙门,无敢谏止。如僧信行,被迫还了俗,一边服劳役,一边逃难。费长房也被迫还俗,闭门写佛教史《历代三宝记》。德高望重的灵裕,逃隐乡间避祸。僧邕逃进白鹿山(在河南辉县西25公里,与修武县接界)的深山老林。涅?学者昙延隐匿于河南山西交界处的太行山。靖嵩、法贵、灵侃等300多僧人,一道逃往江南,受到了陈宣帝的欢迎,邺城摄论派的唯识学传到了江南。北天竺僧贽那崛多和宝暹、僧邃、僧县等10人,借口取经,一同逃往西域。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