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千姿百态的迎亲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千姿百态的迎亲礼

分类:【风俗文化】

九九归一,从定亲开始,经过长时间的筹备,男家过礼完毕,女家嫁妆备齐,喜日择定,佳时选好,新郎盼望已久的迎亲吉日终于降临,隆重而热闹,风趣而欢腾的迎亲礼开始了。

在迎亲礼中,唱主角的当然是新郎了。新郎,人们俗称“新郎官”,由于风俗的传承和变异不同,新郎官在迎亲时威风凛凛者有之,低声下气者有之,捧为佳宾者有之,“受尽辱骂”者有之,高高兴兴者有之,哭笑不得者有之……真是千姿百态,奇趣盎然。

迎亲时最威风凛凛的数河南太康一带的新郎官。旧俗喜日一大早,新郎像去上朝一般,穿戴整整齐齐,坐上轿子,备好的上轿礼两大盒,称“两架”,一架是“糖供”,一架是酒肉。盒子上缚着一只大公鸡,俗称“公鸡拐母鸡”。由四人抬着跟在新郎官的轿后。轿前专门有一人喝道,吹鼓手吹奏着欢快的喜乐,浩浩荡荡煞是威风。新娘的哥弟在门口迎接,接入客厅,侍候他洗手洗脸,侍候他吸烟,休息,然后陪他上房磕见岳父、岳母及长辈。接着到客厅享用早已为他备好的茶点。用毕茶点,就出大门上轿,径直回家而去,新娘则自会随轿紧跟而来。

迎亲时哈尔滨一带的新郎官算是“低声下气”的了。迎亲当天新郎请来司仪、傧相(由未婚男女各一名担当)、摄影师组成迎亲队坐马车去迎亲,去时人数须单数,使回来加入新娘后成双。带上一块俗称“离娘肉”的肋脊肉、俗称“长寿粉”的粉条两把、大葱两把,用红纸包好。到了女家,新娘的长辈出来迎接并给了喜钱方可下车。新郎进了屋先入新娘房中,此时新娘是背着脸坐在床上,新郎须向新娘“低声下气”地行礼,俗称“背像礼”。礼毕新娘转过身,新郎更要“低声下气”地急忙找到故意藏起来的新娘鞋子给她穿上。然后一对新人双双向父母行告别礼。此时新郎第一次喊女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岳母赏给新郎一个红包,俗称“改嘴钱”。告别礼毕新郎才可把新娘迎走。

广西凤山村洞乡一带的新郎官找到了 “起程单” 以后,总是高高兴兴地把新娘接回家的。原来当地有一个奇俗。迎亲的喜日明明是在定亲后根据双方“八字”请道公择定了的,可是在迎亲日新郎来到女家后,还要举行找“起程单”的礼仪。按俗规,迎亲队一到,赏给每人一杯“吉利茶”后,就开始叫新郎找“起程单”。“起程单”即写着允许新郎今日起程的红纸条,放在八只碗中一只的下面。俗规新郎可翻三只碗,翻中,高高兴兴接走新娘,若翻不中,须改日再来接亲。新郎高兴而来,倘若找不到“起程单”却败兴而归。聪明的新郎官总是动脑筋 “买通”女方有关人员,届时得到暗示; 或通情达理的新娘设法解救新郎,所以虽然有找“起程单”之俗,但得到 “神”助的新郎总是不误吉日,高高兴兴地把新娘娶回去。

要说“受尽辱骂”,可能要数广西贺县桂岭镇的新郎官了。迎亲日,新郎要在新娘及女方亲友面前显得特别能“忍辱”。新娘则须扮演成一个泼妇。当新郎及迎亲亲友到了新娘家门前,新娘就开始“痛骂”新郎,边哭边骂。字眼要刻薄、语言须毒辣。倘若新娘哭骂无词,马上会有教骂 “老师” 出来指点,绝不使哭骂中断,这位老师是新娘家专门请来的。一直要骂到 “老师”以及女方家长认为可以了才住口。此俗在当地盛行至今,不知起于何时,起于何因,大概是想给新郎来个下马威,在乡亲们面前显示新娘的威风吧!所以,尽管“受尽辱骂”,但新郎官在痛骂声中总是嘻笑而不语,显得特别忍让温顺。有趣的是新娘一迎回男家,新郎及家人按俗规实行“报复”。拜堂之后,男方数人用萝卜蘸上墨汁,把新娘的脸蛋抹成黑花脸,以示 “惩罚”,众人开怀捧腹大笑,新娘也绝不会有怨言。

在迎亲中,河北冀中一带的新郎官常常被弄得狼狈不堪。原来这里有一种“盐打新郎”之俗。迎亲日,新郎到女家后,首先要与新娘交换腰间系着的小铜镜和对把葱。往往新郎在腰带上解系时,负责传递小铜镜和对把葱的嫂子就会将一大把盐粒儿“唰!”的一声抛掷在毫不防备的新郎脸上。一颗颗盐粒如小冰雹般突然袭来,打得新郎手足无措,狼狈不堪。人们之所以要用“盐打新郎”,是因为食盐在腌制咸菜时有杀性儿、使菜变软的作用,所以用这一招来杀新郎的大丈夫性儿,寓意新娘过门以后可少受气。“盐打新郎”既体现了人们心理上的满足,又为新婚庆典中热闹的场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上海松江小昆山一带的新郎官,在迎亲时也是很狼狈的。旧俗新郎官到女家迎娶新娘,步行也好,坐船也好,只要行至快到岳家的路上,便会有许多岳家的近邻亲友纷纷向新郎抛掷东西。有时甚至抛的是小石子、泥块、直打得新郎官新衣污浊,皮肉出血,狼狈不堪。是恨?是怨?非也!此俗欲称“?新官人”。据说这是对姑娘出嫁的依依不舍情,也是表示向新郎官“致贺”。如此野蛮的致贺实在是令人不敢领受。新郎只得在众人的护卫下冲过防线,许多新郎还用瞒天过海的手段,隐瞒新郎官的身份潜入岳父家。按俗规,新郎一到岳家坐定即不可再?。

有的地方迎亲,新郎官要被打一顿,谓之“打喜”。湖北松滋一带,无论在村口、街头、田间,只要看见新郎去迎亲,也不管认识不认识,一个小伙子飞奔过去,双手蒙住新郎的头,吆喝一声:“打喜呵!”众人就会一涌而上,男女老少纷纷轻轻拍打新郎头部。新郎笑盈盈,心里甜丝丝地默默地数着挨打的数儿。打喜后,再向众人敬烟,撒糖、鞠躬、道谢,高高兴兴去迎亲。松滋“打喜”之俗的形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一天忽然天上的太阳不见了,顿时一片漆黑,妖魔鬼怪纷纷出笼,吞噬牛羊。恶水滚滚涌来淹死了不少人,人间一片凄惨景象。这时有一位勇敢的少年下决心去寻找太阳,并发誓找不回太阳终身不娶妻。他花了36年时光,7次下了洞庭,终于在龙王的9层地狱中找到了太阳。大地恢复了生机,百姓得救了。天帝感谢他的诚意,派了一名绝代美女做他的妻子。英雄还在忙于治水,直到迎亲当天才从工地匆匆赶回。此时迎娶吉时已到,蓝莹莹的天空里,天帝催着美女上路,唢呐已奏出凤凰欢舞的仙乐。可是英雄的头上尽是苇根、草屑、泥浆,沐浴已来不及了,怎么办呢?乡亲们一涌而上千百只手抚摸着英雄的头,拍打着头上的污物。每只手一摸一拍都表示着乡亲们对英雄的尊敬、爱戴和祝贺。从此之后,凡有新郎去迎亲,人们就以这一方式来表达对新郎的祝贺。久而久之,遂形成了 “打喜”之俗。

汉族民间迎亲中,要数江苏沿海一些地方渔民的新郎官最开心,最有味了。因为他是在和睦欢快、气氛热烈的 “对唱迎亲”中接新娘的。当地俗规,新郎在结婚前一天就要到女方迎娶。到时须请八大歌手随行。一到女方家门便放炮通告,奉献上迎亲礼。此时新娘家的亲朋已欢聚在堂间,只等新郎的到来。新郎一入堂间,“哩啦哩啦”的俗歌便欢唱开了,曲调缠绵委婉,十分动听。随迎亲而来的八大歌手放开歌喉与他们对唱,一方唱一方合,唱到兴头上分开几台,分头对唱,那场面分外热闹。一唱便是通宵达旦,直到唱出个输赢才肯罢休。赢者称之“洗咯”,主人奖给“龙咳”,即烧熟的鸭、鸡,意为龙胎; 输者只能赏喝凉水。等对唱完毕,新娘哼着 “哩啦哩啦”歌开始了梳妆打扮,将新郎送来的上轿衣,金银首饰全部穿戴上,手提木制的轻巧摇橹,在迎亲人们的簇拥下随新郎出嫁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