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严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严宗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宗派。其主要经典为《华严经》,故称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故又称贤首宗。此宗学说的传承,一般认为是: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主张“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华严义海百门》)。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宣传教义常用直观方法。唐朝时日本僧人道?携华严章归国,始传日本。 中国佛教中最具哲学意味的宗派。因其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而得名,由法藏 (643-712) 创立于武则天时代。法藏俗姓康,生于长安,年轻时曾从高僧智俨学 《华严经》,领会颇深,不但受到智俨的赏识,更受到武则天的宠信。武则天此时正雄心勃勃,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鼎力支持佛教,来压倒李唐王朝尊为国教的道教。法藏生逢其时,他二十八岁时,就在武则天的特意安排下正式出家,任太原寺 (由武则天舍其住宅而建) 住持,登座讲经,开始了他的创宗活动。武则天曾派人到外国取回《华严经》 的梵文本,亲自组织人马重新翻译,令法藏参加。法藏对武则天的意图也心领神会,据说,他在洛阳向僧众讲解新译成的 《华严经》 时,“地皆震动”,他立即派人把这一 “奇迹” 报告已经正式称帝的武则天,武则天为此下敕表祝贺,声称这是 “如来降迹” 于武家的灵验。后来,法藏又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成为皇帝的门师。法藏圆寂后,其弟子澄观、再传弟子宗密,继续推阐华严教义,并得到皇帝的优宠。在这种背景下,华严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流传到日本与朝鲜。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 论。所谓 “法界”,指融摄一切事物的总相,就是整个宇宙现象界; 所谓 “法界缘起”,说的就是宇宙一切现象都由真如佛性随缘而生,这个真如佛性被称为 “一真法界”。“法界缘起” 论的核心是 “四法界” 说。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指宇宙间具体的万事万物,理法界则是指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理事无碍法界,指事与理即现象与本质之间无二无别,无碍圆融;事事无碍法界,则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圆融统一。通俗地说,在华严宗看来,宇宙万物,尽管形式千差万别,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真如的体现; 真如不可分割,寓于每一有分限的事物当中。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如就是万法 (事物),万法就是真如,法藏曾将这一关系概括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的命题。华严宗力图以真如来融通宇宙万有,将宇宙万有视为一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贯通的存在。这种思路给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宋代哲学家程颐、朱熹等人正是从这里得到启示,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出宋明理学的新天地。 中国佛教宗派。因奉持《华严经》为宗经而得名。该宗以“法界缘起”为基本教义,故又名“法界宗”。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所以该宗也称“贤首宗”。其法统一般认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杜顺被尊为初祖,为该宗的“无尽缘起”说和五阶次第的判教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智俨被奉为二祖,曾著《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创“十玄缘起”新说。第三祖法藏,实为创宗人,继承和发展了智俨的学说,撰《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等,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华严义理体系。四祖澄观,著《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融会华严、天台与禅宗诸家义理,强调一心容万有。五祖宗密,著《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等,强调“会合宗教”及“会通本末”的儒佛一源论。其后不久,在“会昌法难”中,受到打击,此宗一蹶不振。宋初,长水子璇,弘传宗密之说,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又得中兴。元、明、清三朝,华严宗相继不绝,名人层出,但终未能恢复和振兴到从前的地位。清末杨文会等也因弘扬华严而著称,并培养了一批信奉华严的学者弟子。华严宗作为宗教,把原始典型的“昆卢遮那佛”视为无限本体,其显为用,一方面展现在文殊菩萨的高超智慧上,另一方面又印证于普贤菩萨的愿行中。二者一体俱融而形成善财童子所代表的未来新佛。作为哲学,华严宗的理论主要是“法界缘起”说:融万法一切差别,世间出世间,以及三世诸佛一切功德,一举而摄之于“一真法界”,无上圆满。此一真法界,分而为“四法界”,交彻互融,各放异彩,又相映成趣,以显示相摄、互依、周遍含容的义蕴。 华严宗义理被智俨门下义湘传入新罗,后经新罗又传入日本,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至今不衰。 亦称贤首宗、法界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故名。唐法藏创立,唐武宗会昌灭佛后趋于衰微,经论散佚。经彻微、海印、法灯数传,到宋初长水子?和晋水净源时才得以复兴,尤因高丽僧统义天入宋,回馈大批华严宗章疏,使华严宗义学再度兴盛。子?、净源师弟承宗密之学,主教禅一致,并推崇《大乘起信论》。义天师事净源3年,携带佛典、儒书千余卷回国,使华严宗大行于海外,旋又回赠金字《华严经》三部译本共180卷,净源造华严阁珍藏。元钓三年(1088),奉命将净源所住持的钱塘慧因禅院改为教院,永久弘布《华严经》,时称“中兴教主”。宋代华严义学重在研究智俨的《华严五教章》,注书竞出,著名者有北宋道亭的《义苑疏》10卷,南宋观复的《析薪记》5卷、师会的《焚薪记》2卷、《复古记》3卷和希迪的《集成记》6卷,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慧因教院义和请准将华严宗著述编入大藏,又从高丽搜罗到智俨、法藏的佚著,重新雕版流通。义和著《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已佚),盛赞往生法门。受禅教一致潮流之影响,有本嵩撰《通玄记》、《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融《华严》入禅的还有法秀、宝印、祖觉、惟白、复庵、清了等禅师。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而得名。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该宗推戴陈隋时杜顺为其初祖。相传杜顺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为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奠定了基础。杜顺门人智俨被称为二祖,著有《华严经搜玄记》10卷,《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等,对后世影响较大。唐代法藏依智俨学《华严经》,深通玄旨。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等,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法藏曾被武则天赐予“贤首国师”称号,故也称该宗为贤首宗。四祖澄观在唐德宗时被封为“清凉国师”,宪宗时住全国的“僧统”,对该宗的中兴起了很大作用。其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著有《禅源诸诠集》、《原人论》等。唐武宗灭佛时,该宗受到打击。后辈仍行人弘传该宗教义,并将该宗思想传到朝鲜及日本。该宗在思想上,把“一真法界”视为世界一切现象之本源,用法界源起说明现象之间的关系。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在判教上,分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教典,自称“一乘国教”、“圆明具德宗”或别教一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