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单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单弦

分类:【传统文化】

也叫“单弦牌子曲”、“牌子曲”。过去北京地区亦称之为“八角鼓”。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以1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初为3人或多人分别弹三弦、打八角鼓?唱,叫做“八角鼓”。约同治、光绪年间,出现1人自弹自唱。早先有两种表演方式:(1)自弹自唱;(2)一人站唱。以八角鼓击节,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旧称“双头人”。现多为演唱者打八角鼓,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并有“单弦联唱”等新的发展。联曲体,早期为在岔曲头与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常见结构形式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早期曲目有长篇大书,后多为短篇。传统曲目多据《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改编。如《凤仪亭》、《武十回》、《高老庄》、《翠屏山》、《黛玉葬花》等。根据戏曲故事改编的有《罗锅儿抢亲》、《合钵》。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有《邱少云》、《荆江蓄洪区说话》、《一盆饭》等。著名单弦演员有德寿山、随缘乐、谢芮芝、荣剑尘、常澍田、谭凤元、曹宝禄、石慧儒、张伯扬、阚泽良等。

曲艺的一种。也称单弦排子曲或八角鼓。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与清代的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流行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和河北省各地。现为一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单弦的音乐结构是将岔曲分成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插以各种牌子 。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戏曲和其它说唱音乐,加上艺人的创造,音乐日益丰富。现常用曲牌有《数唱》、《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怯快书》等数十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单弦联唱”的形式。

曲艺曲种。由清乾隆年间兴起于北京的八角鼓(亦名八旗鼓)发展演变而成。溯其源为明代俗曲与岔曲的合流。据传原为八旗营军歌,渐扩散为官宦名流演唱。以后流为卖艺演出。又因其音乐为联曲体结构,亦名“单弦牌子曲”。常用曲牌40余支,曲目丰富,有《杜十娘》、《水斗》、《水莽草》、《马介甫》、《鞭打芦花》等传统名段。1920年前后,影响渐及全国,同时传入山东。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均有艺人演唱。济南王风久曾获1957年省曲艺会演演唱一等奖,部队演员林晓华同时获二等奖,为单弦在山东的知名演员。

又名“牌子曲”。源于北京,盛行于津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单弦,最初称“八角鼓”,因演唱者手击八角鼓而得名。曾在清室八旗子弟中演唱。清同治和光绪年间,一些八旗子弟下海从艺。那时演唱八角鼓为三个人分饰角色,多种乐器伴奏,后由随缘乐(原名司瑞轩)改用三弦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故称单弦。随缘乐还在唱腔中吸收了当时民间流行的〔南城调〕、〔云苏调〕、〔金钱莲花落〕等曲牌而成为单弦唱腔曲牌,从而扩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他的演唱技艺为后人传唱之后,遂使单弦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北方曲艺中的一大曲种。

单弦的早期演员大都来自北京,在津唱红后便定居津门。单弦在津的演唱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种流派。如荣剑尘创立的“荣派”,常澍田创立的“常派”,谭凤元创立的“谭派”等。

此外,女艺人石慧儒,博取众长,发展创造,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单弦流派,把天津单弦的表演艺术推向了高峰。

早期单弦所用曲牌,据说有四五百首,可至今已不足百首,常用的也不过三四十首。

单弦演唱的道具与伴奏均较简单。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右手弹、搓鼓面。伴奏只需一把三弦。但表演者在随三弦伴奏中,时而弹鼓(左手拇指弹食指击鼓内,右手拇指弹食指击鼓面),时而搓鼓(用拇指搓鼓面外围,使鼓内周的金属环儿相碰发出刷刷响声),时而高举八角鼓手摇之(鼓内金属环儿左右相撞使刷声响亮)。故演唱单弦者,不仅要求唱工,同时还讲究击八角鼓的技巧。20世纪70年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学唱和表演单弦者颇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