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北朝兵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北朝兵制

分类:【传统文化】

南北朝军事制度。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诸多政权或并立或更迭。刘宋(420―479年)世兵制虽衰微,但仍未废除,为正规兵役制度。军户仍随军营转移,由营署管辖。世兵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王朝中央和领兵统帅,常以解除军户为平民,来鼓舞士气。军户屡逃亡和战争损耗,日趋减少。刘宋常以犯人充军,甚至一人犯法,同籍期亲皆须补兵,其家属即改为军户;更主要的是征服少数民族,强掠其人口,以充军户,为世兵,也收编北朝降兵和俘虏为世兵。军户从役者,“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仅七岁而已从役”(《宋书?自序》)。刘宋还实行募兵制,以补世兵之不足。募兵依战争所需,临时招募,多出自愿,择优录选,待遇较优厚,有服役期限,非终身当兵,临战立功者,可得奖受封,战死后可得到“赡赐其家”的照顾。故社会地位较高,流民应募者众,成为刘宋主要兵源,并且设募兵专门机构“台坊”,以长期募兵,组成王朝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台军。刘宋后期,亦时常在其控制区内强征人民为兵,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刘宋初,13岁到15岁为半役,16岁以上为全役;宋文帝元嘉初年,15岁或16岁半役,17岁以上全役。实际上多未执行。南齐(480―502年)之初,明令禁止将帅自行募兵,以加强集权,中央政权仍以募兵为主。实际上,将帅自行募兵、强征而扩充实力未止,反成普遍现象。梁(503―557年)陈(558―589年)兵役制度基本相同,皆受前朝影响。常备军仍以世兵为主,兼以募兵。士兵及军户地位低下,所受剥削和压迫比一般民众为重,兵多逃亡。统治者定严刑峻法,一人逃亡,一家补兵,一家逃亡,亲戚、旁支或邻里补兵。后来,士兵战死或病故,亦定其逃亡,令其家属邻里补兵。民为避兵役,或投附豪门为荫户,或投附寺院为僧尼,或自残肢体,或生子不养。北魏(386―534年)前期士兵主要由鲜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组成,汉人仅为“服勒农桑,以供军国”(《魏书?刘浩传》),孝文帝改制后军队中汉人增多。北魏前期的部落大人制演变为世兵制,士兵终身为兵,世代相传,营户(军户)另立户籍,多组成中军和镇戍兵。初营户、镇户多为鲜卑族人,地位高。后扩军,将战俘及少数民族部落甚至罪犯及家属编入营户,地位渐低于一般民户。实行征兵制,多在汉人中进行,以扩大兵源,组成州兵。所征之兵,定服役期限,至期番更。有时亦在战前大举临时征兵。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以便征兵。募兵非北魏正规军,数量少,多来自流民和降兵。仿魏晋屯田制营户计口授田,半军半民,解决军粮补给;州兵服役,自备费用。东魏、北齐(534―550年,551―577年)主要兵源为世兵,多为鲜卑族,北齐亦以降兵补充。以募兵为辅,多为汉人。征兵亦被采用,规模大,制订乡里组织,以便征调。服役期限:20岁充兵,60岁免力役(包括兵役);常备军士兵,一年轮番一次;如遇战争,延长役期;一般为十丁取一。私兵亦甚盛,国家不统一管理。西魏、北周(535―551年,559―581年)世兵仍为军队骨干,后成为府兵主力。募兵作为充实中外军的重要手段,多为汉人。此时形成了新的征兵形式府兵制,参见“府兵制”条,为主要的组兵手段。结合均田制征兵,府兵本人免赋税,凡民18至50有九,皆任于役,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宇文泰时一年一更代,宇文邕时为一月一更代,半月任宿卫勤务,半月军训,战时则无定制。征兵亦及僧众,强制僧人还俗编户,以服兵服,建德三年(574年)诏令废佛,没收寺院财物,作军费,僧众为均田户,适龄者编入军籍。军屯、民屯为军队提供人力物力,亦有皇朝统筹补给的倾向。一年四季,军兵均要参加讲武、校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