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海神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海神庙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庙头,又名“波罗庙”。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为祭祀南海“海神”之庙。庙前有清康熙皇帝所书“海不扬波”高大石碑坊,此地就是唐宋时中外商船来往贸易之处,由此出海和靠岸的船员都要到此庙烧香祭拜,祈求航海平安。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印度摩揭陀国的朝贡使达奚司空来广州时曾带来波罗树(即菩提树)一株,栽种于庙前,后人为纪念他,就在庙内塑像奉祀,并把神庙称“波罗庙”。“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幸存的一座。现存建筑有头门、仪门、左右长廊、礼亭、大殿等,多为清代建筑,但仍保留唐代规模形制。庙内祭碑林立,历代帝王多派员到此立碑致祭,现有碑刻数百方,有“南方碑林”之誉。其中唐代韩愈所撰《南海神庙碑》等30余方弥足珍贵。庙内还珍存隋代铜鼓一只,鼓面直径1.38米,高0.77米,是我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 位于黄埔庙头乡,古为中外商船出入停泊之所,隋开皇十四年(594)为奉祀南海神而建。庙历经重建,仍保持唐代结构,是我国古代四大神庙中唯一留存至今的隋、唐遗物,是研究我国隋唐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所供南海神祝赤,是神话传说中祝融和南方赤帝赤?怒的合称,被唐玄宗册尊为广利王,以后历代帝王亦派员到庙立碑致祭,留下不少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称。其中韩愈撰文、陈谏书刻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是国内现存著名唐碑之一。碑刻保存了从唐到清中外海上交通的不少珍贵史料。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