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士弟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博士弟子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博士所教授的学生。或简称“弟子”。西汉武帝时设博士官,并接受公孙弘建议,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定博士弟子人数50,可免徭役、赋税。后名额不断增多。其来源有两种:一是由太常从中央选拔年18以上、仪貌端正者50名为正式生;二是从地方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为特别生,亦有由考选或因“父任”而入学者。东汉时,博士弟子主要为贵族子弟,称“诸生”或“太学生”。顺帝(126―144)时明确规定,公卿子弟可就博士受业。质帝(146)时放宽至大将军以下至600石官员子弟。博士弟子受业至一定期限则进行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补文学掌故缺;成绩优异者,可授中央及地方行政官。不勤学、不能通一艺者令其退学,由能胜任者补用。唐代以后,亦称生员为博士弟子。 汉代太学博士教授的学生。东汉简称太学生、诸生。汉武帝时兴太学,设博士官。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诏令:“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励贤材焉。”因而丞相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汉书?武帝纪》)制度。初为五经博士置弟子50人,后逐渐增加,顺帝时竟达3万余人,亦有匈奴子弟入学为博士弟子。学生来源,西汉时,一由太常直接选送,凡年满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选补入太学为弟子;二由郡国县道邑选送有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之人,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王莽时,始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之制。顺帝时,又增试明经下第者及公卿子弟。平民子弟入选之后,如路途遥远,无法径达,可由郡国遣送。凡博士弟子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学习内容以明经为主,五经为限,遵师法或守家法,修止年限不定。学成经考核,以定是否合格。武帝初设博士弟子员制,即定“一岁辄课”制;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又定“二岁一试”制。考试方法:西汉为口试、策试、射试,考试合格者补官,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职务,成绩优异者可任中央及地方的行政官。成绩下者以及不勤学者黜令退学,并处罚推荐保举者。王莽时改岁科课为甲、乙、丙三科,高第者授郎中等官。桓帝时以通经多寡为录用升迁的标准,以能通二经至五经分别次第予以授官。太学生尚可通过受荐举、应征召,进身为吏。亦可以明习经学之名,收受生徒以为人师。明清亦用作生员的别称。 汉代太学生的称谓,或简称“弟子”。东汉称“太学生”、“诸生”。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诏立太学,丞相公孙弘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汉书?儒林传》)始有博士弟子之称。选送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长官选补。《汉书?儒林列》载:“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诸太常,得受业如弟子”。由太常选送的太学生为正式生,享有俸禄,其它途径入学的为非正式生,费用自给。西汉时不以贵族子弟为限,王莽时,始规定“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顺帝时又增加明经考试下第者及公卿子弟。博士弟子的出路,“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置之,而请诸能称者”。(《汉书?儒林传》) 汉代博士在太学所教授的学生,故亦称太学生或诸生。《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前124),“太常(掌选博士之官)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并依丞相公孙弘奏请,为博士招弟子五十名,是为博士弟子之始。东汉质帝(146)时,博士弟子达三万余人。其选补办法,西汉时,由太常直接选送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的青年,或是由郡国选送好学、敬上、品行兼优的青年入学,以后又规定元子的子弟、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的子弟都可以入学。所选博士弟子,不专以贵族子弟为限。传授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至一定年限,经过考试合格者,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职务。成绩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唐以后也称生员为博士弟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