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卡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卡垫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卡垫”为藏语音译,即铺在坐垫表面的栽绒垫子。其以棉线为经、绵羊毛所捻之线作纬编制而成。所织栽绒平整而富有弹性。图案瑰丽,色彩强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地毯、壁毯等,既可赏,又实用。题材既有以古老寺庙壁画为蓝本绘织的人物、花卉、山水、鸟兽,也有以现代美术品为样本织造的珠穆郎玛峰、万里长城、南京大桥等。江孜被誉为“卡垫之乡”,已有160多年的生产历史。卡垫品种亦由原来的8种,逐渐增加到50多种。 西藏地毯的一种。“卡”在藏语中是“上”的意思,因铺设于座垫之上而得名。西藏高原的羊毛,毛质坚硬,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好,是织地毯的上好原料。其生产遍于西藏各地区,以江孜、拉萨最为著名。江孜地毯已有600多年生产历史,精工织造,不断创新。产品编织紧密,弹性强,保暖隔潮,经久耐用,色彩鲜艳,构图生动,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高原情趣与独特的民族风格。 藏语,意为小型藏毯。藏族家庭床上用品。古城江孜是生产卡垫的著名城市,有“藏毯之乡”的美称,早在六百年前已达到相当高的织毯工艺水平。织毯工艺也很普及,80%的居民从事织毯业,生产品种有地毯、卡垫、挂毯、壁毯、靠垫、喇嘛坐毯等,有数百种花色品种,图案美观,色泽艳丽,毛感柔和,质地细密,坚韧耐用。拉萨也发展成为卡垫生产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卡垫产品还行销于欧美、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 藏语音译。西藏的栽毛织毯。一般宽约2.5市尺、长5市尺,用于坐卧处铺垫。以富于弹性的藏系绵羊毛手工编织,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龙、凤、鹿、蝶及花草图案,具有民族风格。拉萨、日喀则、泽当为传统产地;江孜手工艺人最为集中,被称为“卡垫之乡”,产品行销国外有百年历史。另有特种地毯、数十米长的坐垫以及鞍垫等产品。解放后,在保持传统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是最富盛誉的西藏手工艺品。 藏语音译,即西藏的毛织地毯。一般宽约0.8米,长1.7米,用于坐卧处铺垫,用富有弹性的藏系绵羊毛手工编织,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龙、凤、鹿、蝶及花草图案,具有民族风格。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和泽当是传统的卡垫产地,其中江孜手工艺人比较集中,被称为“卡垫之乡”,产品远销国内外。卡垫是藏族家庭的必需品,它既是陈设品,又是实用物品。 藏语译音,即西藏的栽毛地毯。一般宽约2.5市尺,长5市尺,用于坐卧处铺垫。用富有弹性的藏系绵羊毛手工编织,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龙、凤、鹿、蝶及花草图案,具有民族风格。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和泽当是传统的卡垫产地,其中江孜手工艺人比较集中,被称为“卡垫之乡”,产品远销国内外。卡垫防潮保暖,既是藏族家庭的必需品,又是陈设品。 藏语音译。西藏传统的手工艺栽毛织毯,用于坐卧处铺垫。采用富于弹性的藏系绵羊毛编织,一般长约1.6米,宽约0.8米。也有数十米长的坐垫及鞍垫等特种制品。结构紧密,色彩艳丽,织有龙、凤、鹿、蝶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具有民族特色。拉萨、日喀则、泽当为传统产地; 江孜手工艺人最为集中,被称为 “卡垫之乡” 。产品远销国内外。解放后,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进,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大大提高,是最负盛誉的西藏手工艺品。 是供人们睡觉、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卧具。卡垫是汉语俗称,藏语称为“仲丝”,是西藏毛纺织品之精品。毛纺织品是西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品种很多,诸如乌尔朵、绳索、背包、家畜装饰、氆氇、藏毯、藏被等。由于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卡垫从用料到工艺都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图案考究、编织精细、色彩明快,也有质地粗糙、构图简洁的。现在藏族人家中一般都备有几套卡垫,平时摆置一套供家人休息,过年节或家有喜庆之事时要全部换上新的。在寺院经堂内供喇嘛坐禅念经的一种特制长条垫子称“措垫”,最长的可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较厚,周围留有较长的毛边,中心织有各种宗教图案。民间卡垫用色单纯,往往以黑色作基调,几块红绿色点缀。在民间卡垫中常见的图案有长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色块,或是简单的宗教符号。由于民间卡垫采用长织裁拼的办法,所以图案的构成出现了不对称状态,形成了民间艺术中自然纯朴的乡土特征。相反,由于正规的卡垫便于把握构图的完美,图案造型便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简单的宗教符号发展到高贵典雅的象征图案。龙、凤、妙莲、牡丹、仙鹤等成了西藏卡垫的主要表现内容,汉族地区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蛟龙闹海”等也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西藏卡垫中,成为上乘之作流传后世。西藏卡垫图案的显著特点是线条不求圆滑,擅长运用几何直线,富有力度,简洁明快。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