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卤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卤簿分类:【传统文化】 帝王外出时随行之仪仗队。根据外出目的不同,其仪式、仪仗队规模亦不同。汉代蔡邕《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汉代以后,皇后嫔妃、皇太子、太子妃,以及王公、太臣等也用卤簿。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5:“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以来始有其名。”唐代规定,职事四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郡王、王后均依品给用卤簿,其定制按各等级设置。 古代帝王出行时,车驾排列,称为卤簿。秦朝大驾属车81辆,于大驾左右行。法驾半之。西汉乘舆大驾有车千辆,属车同秦,马万匹,气势浩大。后魏道武帝时(389―409年)将卤簿分而为三:大驾、太常属车81辆;法驾,属车36辆;小驾,属车12辆。宋代又分大驾、法驾、鸾驾、黄麾仗四种,分别用于郊祀、耕籍田、玉清宫与景灵宫;祭泰山、汾阴、明堂斋殿;谒陵、封祀、朝谒太清庙、奏告玉清宫,亲征等。明代大驾卤簿初为玉辂1、大辂1、九龙车1、步辇1,永乐三年(1405)改为大辂、玉辂、大马辇、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板轿各一辆。皇帝郊祀或巡幸近地时只乘步辇,其它只是备壮观场面而已。清初卤簿分为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奉仪仗三种;乾隆时改为法驾、銮驾、骑驾三种卤簿,分别用于祭方泽、太庙、社稷、日月先农各坛,以及历代帝王先师庙;行幸皇城;大朝之时。另外,皇太子、亲王、皇妃等均有卤簿。叶梦得《石林燕语》:“卤簿之名,始见于蔡邕《独断》,唐人谓卤,橹也,甲?之别名,凡兵卫以甲?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因举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卤簿,为君臣通称”(参见《通典?礼二十六?卤簿》及《事物纪原?舆驾羽卫部?卤簿》)。 帝王出行时的车马仪仗及制度。蔡邕在《独断》中曰: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帝王出行的目的、场合不同,车队的规模和随行人员也有所不同。卤簿制度将帝王出行规模分为三个等级: 大驾、法驾和小驾。大驾声势最大,也称 “大驾卤簿”。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汉制,据《后汉书》记载: “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参乘。属车八十乘,备千乘万骑。” 西汉皇帝行祭天大礼时动用大驾,由于祭祀仪式在甘泉举行,故又时称“甘泉卤簿”。东汉大驾用于大丧礼,祀天南郊则用法驾。法驾规模次之,属车三十六乘; 也用于祠地、明堂,但属车减为二十三乘。小驾规模最小,一般用于祠宗庙仪式,如东汉“春秋上陵”,只 “直事尚书一人从”。每逢皇帝出行,太仆寺按照卤簿所定旧制分别提供车马、仪仗。其车队及仪仗的排列次序大致可分三部分: 前驱、皇帝和公卿车辆、后卫。两边各二行卫士,戟?在外,弓矢在内。秦时左右分行其车,皆皂盖赤里,朱尬辎,戈矛弩?。至晋时,皇帝大驾卤簿尤为庞大。后魏的帝王车队也曾施行过方阵行动,列步骑,内外为四重,列标建旌,通门四达,五色车旗,各处其方。此为“方阵卤簿”。唐朝卤簿规模较小,大驾行幸,属车也只有十二乘。皇后外出的车马仪仗及制度也有称百卤簿的 卤簿制度历代有专门的文字记载,由专门机构掌管,如汉应劭的 《汉官卤簿图》 和唐朝《开元礼》。 系指中国古代帝王外出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自秦汉始,有卤簿之名。其中,“卤”用甲革制作,用以御敌作捍卫之器械,故又称为“大?”。而“甲?”先后与仪仗,均有严格的规制,并载之于簿籍之上,因此,帝王的羽仪导从统称为“卤簿”。自汉代以后,王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皆有卤簿,但各有定制,并非仅为帝王所专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