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厅堂的文化之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厅堂的文化之制分类:【传统文化】 厅堂是官邸、官署、民居及园林建筑群体等的主体建筑。其文化之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一般为南向、平面为方形。《释名?释宫室》:“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一般的厅堂均为南向,以采阳光也。北向之堂即北堂之制是很少见的。一般厅堂平面为方形,为方正之制。 其二,高敞、尺度相对巨大。《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礼记?礼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尺度,指堂之基台而非整座堂筑高度,所谓“天子之堂”、“诸侯”之堂,实指宫殿。由此不难想象这些不同等级品位的堂,是方形而高大的。如北京颐和园玉兰堂。(图二)《周礼?考工记》称“堂崇三尺”,亦指堂的基台之制高三尺。由此可见堂是建于高显的坛基之上的方形建筑,包括厅,亦如此。从整座厅堂看,其高度、体型,甚于组群之中的其余建筑,我们从明清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上可以明显见到这一点。《老学庵笔记》称,宋代“蔡京赐第有六鹤堂,高四丈九尺,人行其下,望之如蚁”。 其三,私秘程度不高。中国建筑型类,除了少数如亭、廊之类比较开敞外,一般均较为封闭、内向。然而在较封闭的官邸、民居之类中,厅堂的空间文化属性,相对而言,私秘程度不高。前文谈到,厅是官府听事、理政之所,实际是具有 “公共空间” 的用房,不同于 “家”、“室”、“房”、“夹”、“序”等等,厅具有一定的外向性格。堂亦然,它是议事、祭祀、婚礼、丧事、待客、宴请等活动的场所。有的堂,四周不设壁体而只具立柱,称皇或隍。缺乏空间的私秘性。古代有讲堂。《古今图书集成》云,“临淄城西门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洛阳伽蓝记》称,“本阉官刘腾宅中有一凉风堂,本腾避暑之处。凄凉常冷,经夏无蝇,有万年千岁之树。”该堂凉爽,想必其内部空间高敞而通透性强。唐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立面两端之两角柱不计在内),二室四墉,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也”。又云,“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 中有平台,半平地; 台南有方池,倍平台。”虽为“草堂”,正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那样,已具宏敞之制,为诗人吟诗、宴饮友好同道之处。苏州藕园城曲草堂亦然。(图三) 图二 北京颐和园玉兰堂内景一角 图三 江苏苏州藕园城曲草堂 其四,人格比拟。厅堂是木构土筑的人工器物,具有丰富的人格比拟理想。古代官署大堂称堂皇,引伸而为象征人格的雄伟、正大。正大光明,是厅堂的空间属性,引伸而为人格之磊落。人们常说,做人须堂堂正正。这是从厅堂方正,高显的空间形象而获得的人格比拟。所以,厅堂在建筑环境中的宏敞之美,可以说是富丽堂皇。凡堂(包括厅)用材最精、尺度最大,位居中央,装饰最华,确是人格崇高的象征。如传为祝枝山厅房的苏州唐伯虎纪念馆六如堂 (又名祝厅),即是一例。(图四) 图四 江苏苏州唐伯虎纪念馆六如堂,又名 “祝厅”,传为祝枝山之厅房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