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代移风易俗对河南民俗文化的影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历代移风易俗对河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分类:【中国民俗】 民俗存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民俗中的优良成分长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发展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其莠劣之处也曾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绊脚石。所以古人有称“天下之事,有视之无关乎轻重,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黄中坚《论风俗》)。所谓“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刘昼《新论?风俗》)。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十分重视了解民俗、掌握民俗以及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移风易俗。先秦时代,“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秦代,又“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密室”(汉应劭《风俗通义》),以为资治之用。汉代设“风俗使”经常到各地“览观风俗”,掌握民间风俗之“优劣”。唐代则派“黜陟使”行天下,在调查官吏的行为,以施赏罚的同时,并询访民情,收集民俗,以巩固其统治。宋代以来由朝廷直接督使各府州纂修地方志书时,都要把“风俗”和“礼仪”作为志书的重要内容。这一切都是为了了解民俗,并以各自的标准辨别良莠,以便“除陋扶良”,巩固其封建统治。及至清初,满族入主朝廷后,头件事就是极力推行满汉民俗一体化政策,一面强制汉人蓄辫,着窄袖衣等满族特有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强制满人实行忠孝节义及广泛适应汉人风俗,并以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伦理道德对各族人民“端风俗”、“正人心”。此是为何?所谓“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序》)。 移风易俗对于民间来说,有自觉的行动和不自觉的行动。不自觉的行动多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并在其策划和指挥、倡导下进行的;自觉的行动则是在没有任何压力下,由自然条件、天生本能或者某种社会文化的诱导或感染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行动。 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河南民俗文化的变易,是随着在西周臻于成熟的君、亲合一的封建宗法制的发展和逐步强化进行的,并经历了春秋诸子争鸣和两汉经学思想的洗礼。诸子百家,诸如道家、法家、墨家、儒家、名家、商家、小说家以及兵家、杂家的思想,对河南民俗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之后两汉经学的兴盛,使河南民俗文化深深渗透和熏染上浓厚的封建意识形态,并由于地处封建统治的中心地位,河南民俗文化又最早刻上了“封建正统性”的痕迹。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河南民俗文化不仅深受自汉以来形成的世家大宗族式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也经受了多民族统治交替中,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感染以及魏晋玄学及其以后佛学的浸渍。魏晋玄学所表现出的“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好尚自然、不受礼法羁绊,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以及在服饰、饮食上的创新,无疑使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面貌,也因此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更具多元性。 宋及元、明、清,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魏晋世家大族的衰落和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基础的祠堂式家族制得到了发展,聚族居、定族规、立祠堂、修家谱成风。同时,民族统治交替和民族文化的大交融,使河南民俗既保持发展了中原古俗固有的封建特色,又再次经受各民族民俗文化大交融的洗礼,显得更加多样、复杂;同时,发祥于中州河洛地区的宋代程朱理学,所建树理想人格的理论,对河南民俗文化中注重社会责任及道德、气节的民俗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历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统治者“移易”风俗的行动,对各个时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变化,发挥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然而由于其社会的、阶级的原因,这种影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消极性。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使中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河南民俗文化的移易才真正触及到了“质”的方面。在这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斗争中,河南民俗文化呈现出新俗与旧俗相抗争、相交替的复杂局面,并逐渐浸染上近、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特色。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新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形成发展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俗对社会改造和发展的影响及作用,很早就提出“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号召,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中去。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暂行组织规程公布的河南省民政厅25项具体掌管工作中,便有多项关于民俗的内容,如“宗教信仰及礼俗事项”、“禁烟禁赌及其他不良风俗之取缔与改良”、“救灾济贫、扶弱解难”以及“婚姻登记”等。20世纪60年代后又把推行火葬实行殡葬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移风易俗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活动,为进一步改造、摈弃芜莠丑陋之俗,发扬传统优良习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开展的各种对民俗的弃陋扶良、除旧布新的移风易俗工作,使河南传统民俗中的优良成分,诸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节葬等内容得到了升华;使一些有违时代精神以及迷信的、丑陋落后的习俗受到抑制和遗弃,为民俗文化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传承、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移易”条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