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与阶级意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历史与阶级意识分类:【文化精萃】 卢卡奇的主要著作。1923年出版。本书收集了作者1919年~1922年间写的8篇论文,副标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主要内容有: (1)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用来分析“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方法,被限定在历史和社会范围内,并且辩证法不是从外面注入到历史本身中的,也不是像黑格尔那样依靠历史解释出来的,而是起源于历史,通过逻辑证明,在发展的特定阶段中被认识的。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自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2)批判物化(异化)。作者早于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发现论述了物化(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是他存在的本质特征,不仅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特征。(3)总体性范畴。他认为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并改造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总体性范畴的首要性在于它在科学中是革命原则的支撑者。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着认识的客体,也决定着认识的主体。由此推出主体-客体同一原则。黑格尔在历史之外,即绝对精神中去寻找同一的主体-客体,马克思则在历史内部找到了同一的主体-客体:只要无产阶级有了自我意识,有了阶级意识,它就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无产阶级的意识是历史辩证法的固有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革命的进程是同无产阶级意识发展的进程同步的。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历史事件,并能掌握其真正性质的科学方法。他强调了马克思哲学中的黑格尔因素,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庸俗进化论、新康德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解释,突出和强调了马克思理论的历史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反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反映论,指责前者把历史主客体的辩证法扩大到没有辩证法因素的自然中去,后者则是素朴实在论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由于本书对马克思主义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因而带来了广泛的争议。一方面受到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严厉批判,他本人后来也曾多次公开声明放弃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但始终坚持另一些基本观点;一方面受到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力推崇,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