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氏干涉实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氏干涉实验yangshi ganshe shiyan

最早的双光束分波面干涉实验。英国物理学家T.杨在1801年所做,有双孔和双缝两种。杨氏双孔实验如图1所示,不透明屏A上有两个相同的针孔S1和S2,单色点光源S在S1和S2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B为远离A的观察屏。从S发出的球面波的波阵面上,孔S1和S2截出两小面元,它们通过小孔S1和S2衍射,相当于在S1和S2处有两个子光源。它们发光的初位相相同,在它们发出的(衍射)光束的重叠区域(图1中阴影部分)产生干涉。屏B上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形状为双曲线(图2)。S所在的S1和S2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屏B的交点为O,是屏B上x轴的原点,P点在x轴上,到O点的距离为x。屏A到B之间的距离为d,取空气的折射率为l,当d>>b,x时,S1和S2到P点的光程差为△≈bx/d。若P点在O点附近,可以认为S1和S2在P点产生的光振动振幅近似相等,记为A0,则沿x轴的光强分布为


其相应的光强分布曲线(图3)为极大值位于x=mdλ/b处(m=0,±1,±2……),相应的光强为Imax=4A02;极小值位于x=(2m+1)dλ/2b处(m=0,±1,±2,……),相应的光强为Imin=0。当S和S1、S2分别为与x轴方向垂直的缝光源和狭缝时,就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屏B上呈现明暗相间的直条纹,条纹与x轴方向垂直,并且比双孔时更为明亮,条纹与x轴相交的位置与双孔的x轴上的极值位置相同。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均为△x=dλ/b。


图1


图2


图3


杨氏干涉实验有力地支持了光的波动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杨在测出d、b和△x后,还得到了光波的波长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