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子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原子论分类:【文化精萃】 狭义地说,原子论是关于物质具有不连续性结构的一种学说。广义地说,原子论是指一种用固定不变的粒子(或单元)组成的集合体的观点来解释复杂现象的学说,因而实质上是一种分析的学说。原子论用于自然科学中获得了最大成功,它借助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差异和它们的位置形状来解释整体的可观测的性质。原子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哲学时期和科学时期,17―19世纪是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期。 古代哲学推测,一切东西均可用坚实、微小、不可分割、大小各异但属于同样的基本物质微粒(称为原子)的多种多样的结合来加以说明;而现代科学的物质理论认为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若干化学元素结合而成,这些元素本身又都是由类似的更小的单位(即原子)聚合而成。原子的基础是原子核及电子。公元前5世纪由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古代原子论,公元1世纪由罗马哲学家兼诗人卢克莱修使之复苏。现代原子论曾经过不断改进;19世纪初期,它由于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著作问世而开始发展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成果揭示出原子是可变的、可以分割的。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不过科学家们又认为基本粒子不可分割,因而古原子论的基本轮廓仍未改变:物质世界是由最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性质不同并能相互结合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原子),原子通过交换一定的成分(如电子)形成分子,这些过程都受着已知的力学和电磁定律的支配。在现代原子论中,基本粒子不变的思想已被抛弃:基本粒子可以转变为辐射,反之亦然;在组成更大的单元时,基本粒子也不一定保持自身不变。 原子论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成功激励科学家们将原子论推广到其他现象和研究领域。在电现象研究中,它启发人们假定存在着同基本粒子相联系的基本的带电粒子,19世纪末终于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能量量子的发现是它的又一个成果。原子论的思想还在关于引力的量甚至时间的量的研究中得到应用,不过至今尚未获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原子论的观点甚至应用到心理学以及逻辑和语言的研究中,例如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和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创立了所谓的“逻辑原子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