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县分类:【传统文化】 ①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时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国兼并小国为县,“春秋之时,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郡县》),后渐推广于内地。战国时边地置郡,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域。秦统一六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以后,隶于州(郡)、或府或军或监或厅。县之等级,历代不一。秦汉县有二等:万户以上者为一等,减万户为一等。魏晋南北朝多因之。北齐分县为上中下三等,又每等分上中下三级,共九级。隋以京畿县为特等,其它依地位重要与否而定等级。唐县分特等与普通二等级。特等县皆为上县,又有赤、畿、紧、望、次赤、次畿六等;普通县以户口多寡定等第,分上、中、中下、下四等。宋初,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定制:天下诸县,共为六等。元统一全国后,将县分为上中下三等。明县以税粮多寡而定县等。清县繁要者上升为州,州之闲简者又降为县。封建时代定县之等级,一为确定县官之品阶,一为差遣县官时有所差别。县官之称谓,历代不尽相同。秦汉有县令、县长;隋唐称县令,宋有知县、县令;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县隶于省、特别区,建国后,县或直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现在多以市管县。②古称帝王所之地,即王畿为县。《礼记?王畿》:“天子之县内。” ①古时,称帝王所居千里之地,即王畿为县。②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乃确定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以后隶于府或州(郡)或军或监或厅,辛亥革命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直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古称邦畿4里之地为县,后亦称王畿以内的都邑为县。其后诸侯境内之地亦称县。春秋初年,晋、楚、秦等强大的诸侯国把新兼并到的地方设立县。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并且在卿、大夫的领地里也逐渐分别设县。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在新兼并到的地方设郡,郡的面积虽比县大而地位却比县低。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边地逐渐繁荣起来,于是在郡下设县,产生了郡县二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山东地区设有9个郡45个县。县的建制历代沿用至今未变,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山东设置107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