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参知政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参知政事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唐代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号为宰相,因品位高,不轻易授人。太宗时,杜淹、魏征分别以吏部尚书、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时以“参知政事”、“参议得失”之类名目加于他官,居宰相之职。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朝会时不领班,不登政事堂,不掌印,月俸为宰相之半。太祖开宝六年(973),定参知政事与宰相同登政事堂。太宗至道元年(995),与宰相轮班掌印,并领班奏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尚书左右丞。元代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明代废。参见“宰相”。 官名。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政事为宰相。以他官参议国政,称“参议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宋时简称“参政”。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年),置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同议国政,权位日重。太宗时,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废置,代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建炎三年(1129年),又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辽、金相沿。元行中书省亦设,为行省的副长官。明省。清代有协办大学士为“参政”者,仅为虚衔。 官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有以他官预宰相事的,所加名号有参议朝政、专典机密、参知政事等,后以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代之。宋太祖乾德二年 (964) 置参知政事,掌副宰相。开宝六年 (973),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至太宗至道元年 (995) 地位稍高,“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 ( 《宋史?职官志》)。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并称执政官、与宰相合称宰执。英宗元丰年间 (1078―1085)改制时曾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又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2员或1员。嘉泰三年 (1203) 始除3员,每宰相缺位,辄行相事。为使掌政之宰执和主兵之枢密沟通,以宰相兼枢密使,参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便于处理军政大事。辽、金、元多沿用此名。辽为南面朝官中书省属官,西夏亦设。金尚书省置2人,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执政官。元中书省、尚书省亦置,从二品,为宰相之副、参议政务。明初中书省置,从二品,洪武九年 (1376) 废。另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 简称参政,别称大参、参预。官名。即宋代之副宰相。正二品。始设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其时为宰相。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置参知政事,下宰相一等,为副宰相之职。其后权位日重,与宰相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议事,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元丰改官制,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废参知政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迄南宋亡未变。参知政事并置2员或3员,如两相则三参、三相则两参。 官名。唐初因宰相之职不轻易授人, 常以他官执行宰相之职, 偶用此称。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沿袭宋制,始于中书省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元史?百官志》:“参政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此职,为行省副长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