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友谊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友谊关

分类:【文化精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8公里。又名“大南关”、“界首关”。建于明洪琥年间,初名“鸡陵关”,清初改“镇南关”。1953年又改“睦南关”,1965年再改“友谊关”。左右皆山,为我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1885年3月,中法战争时,清军老将冯子材在这里歼灭法军千余名,乘胜追击把法军赶出越南谅山,史称为“谅山―镇南关大捷”。

在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的中越边境上,又名镇夷关、镇南关、大南关、鸡陵关和界首关。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名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又改称友谊关。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曾建关楼一层,于中法战争中被毁。后又重建二层,抗日战争中再度被毁。解放后政府拨款重建,1965年改建成由陈毅额书“友谊关”的拱式城门和三层城楼。1885年2~3月间,侵越法军进犯我国南疆,清代爱国将领冯子材率军在此筑长墙抵御,迭经激战歼灭法军1000余名,并将其逐出越南的文渊州和谅山等地,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关后有埋葬阵亡将士的“万人坑”。中法战争后,清将苏元春带领军民,在此修建了关,设58卡,64隘,筑路500公里,建炮台、营垒、城堡130多座,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曾名界首关、镇南关、睦南关等,位于市南18公里两山对峙处,历来为中越交通咽喉,今有铁路、公路与越南相通。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上设昭德台;清雍正年间建关楼一层,在中法战争时被法军焚毁。后重修关楼二层,抗日战争中又被焚毁。今关为1965年重建,改称“友谊关”。三层关楼、拱式城门建筑,关额“友谊关”系陈毅元帅手书。明人潘希诗:“崔嵬山茅岭,镇南扼雄关。”(《出镇南关》)1885年3月23日,清将冯子材率部激战昼夜,大败法军,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今关存抗法将士“大清国万人坟”。1907年,孙中山曾在此领导反清“镇南关起义”。

位于广西凭祥市区南18公里,中越边境之山坳上,距越南同登镇仅4公里,扼中越陆路交通之咽喉要道。原名雍鸡关,后改鸡陵关、界首关、大南关,当地人多称“南关”。明永乐改镇夷关,嘉靖改镇南关。1953年改睦南关,1965年改为友谊关。为历代的军事要地,均设重兵把守。关在左辅山与右辅山之间,城垣一道,长一百三十丈,分联两山之麓,中为关门。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关楼一层,1885年中法战争时被毁。后来重建关楼二层。1945年抗日战争时,又被焚毁。建国后重新修建关楼,现有拱式城门和三层关楼,建筑雄伟,额书“友谊关”三字,是陈毅副总理亲笔所题词。清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3月)法国侵略军企图越关侵犯我国,著名将领冯子材于此歼灭1000多名法兵和数十名法军官。这就是著名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光辉的一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