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沟酒厂精益求精,连获金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双沟酒厂精益求精,连获金牌

分类:【传统文化】

双沟酒香万里,金奖名满天下。双沟酒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特制定颁发了《双沟大曲质量监督办法》以及分项检验制度(共十章二十九条),其中感观指标,对双沟大曲要求色清透明,无沉淀物,无悬浮物,风味上要求芳香浓郁,柔和绵甜,酒味纯正,回香悠久,理化指标要求(53度双沟大曲)为:

酒度(体积)%=53±0.5

总酸(以醋酸计)克/升ㄒ0.650

总酯(以醋酸乙酯计)克/升ㄒ3.100

乙酸乙酯克/升1.700~2.500

固形物克/升ㄑ0.400

甲醇克/100毫升ㄑ0.04

杂醇油克/100毫升ㄑ0.15

铅毫克/升ㄑ1

在生产中认真执行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不准:原辅材料不符合标准不准投产;职工不熟练掌握操作要领不准上岗;酿酒过程中不准偷工减料和违犯工艺纪律;半成品不合格不准入库贮存;产品检验不合格不准包装出厂。在质量检验方面,立足市场取样,运用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酸计仪、电导仪、电泳仪、溶解氧测定仪等现代化检测仪器进行检测。为了抓好基础工作,定期开会,分析研究质量问题,用一看(看班组、车间酿造原始记录),二找(找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三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因以酒为祭的场面。汉代用酒祭祀主要有腊祭、伏祭、社祭等。

① 腊祭

所谓腊,本是我国远古时代的祭祀名称。夏朝称嘉平,殷商称清祀,周朝称为大蜡,秦汉时才改为腊(汉荀爽《礼传》)。“腊”在古代与“猎”相通。人们猎兽以祭祀祖先、敬献诸神,以祈祷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因而称为“腊祭”。汉代以戌日为腊,以12月8日为腊日则是后来的事。由于汉代鬼怪迷信盛行,腊祭的避邪色彩非常浓厚,腊日节有敲鼓庆祝的习俗。汉代腊祭具有驱邪逐疫色彩,汉朝民谚曰:“腊鼓鸣,春草生。村民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见南朝梁人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但汉代的腊祭活动增添了很多节日娱乐的内容,人们在这一天要宴饮娱乐。因此,蔡邕在《独断》中说:“腊日,岁终大祭,纵民宴饮。”

② 伏祭

伏祭与腊祭一样,均是汉代民间重要祭祀之一。伏日天热,杀狗祭祀,以却热毒恶气。杨恽在《根会宗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羔,斗酒自芬。”“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见《汉书?杨恽传》)此外,《后汉书?东方朔传》也说到:“久之伏日,赐从官肉,大官丞日宴不来,朔独拔剑割肉曰:‘伏日当早归’”。由此可见,伏日也皆欢娱宴饮。

③ 祭祖

我国的祭祖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代,祖先就被奉为神明,所以封建家礼把祭祖作为“人生第一吃紧事。”到汉代,祭祖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在祭祖制度上,大大突破了西周的“七庙”之制,自高祖至宣帝,令天下郡国立宗庙达167所,这些郡国庙就是祖宗庙。而且,汉代墓祭之风特别流行,在墓前修建祠堂,作为祭奠死者的场所。每年正月初一、冬至及每月初一和十五,以及遇到什么家庭大事,家长都要带领全家给各种神主斟酒,并酹酒于地,以祈求祖先的保佑。这种祭祖之风,到南宋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开始称家庙为祠堂,并逐渐发展成为所谓宗祠。

④ 用于社祭

社祭就是祭社稷之神。自上古以来,社祭活动在民间一直非常盛行。汉代这种社祭活动发生了变化。从社日来看,汉以前只有秋社,汉代出现春秋二社,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祭祀。祭后在社下饮宴行乐。同时,汉代社祭活动,官方和民间不同。县和县以上的社祭由政府设置,官府致祭,仪式庄严肃穆,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举止言行都需要纳入礼制的规范 (见《太平御览》卷1931崔?《四民月令》)。县以下的乡社、里社,则由居民自己组织祭祀。在民间,社祭既是广大农民祈丰收的活动,又是他们借以缓减疲劳而欢歌畅饮之日。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在这一天,人人都能畅饮酣歌,不受约束,边歌边舞,尽情娱乐。所谓“扣瓮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就是很好的写照。我们从汉代祭祀用酒的风俗看,迷信色彩仍然非常浓厚,但其中也增添了一些饮酒娱乐的内容。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汉代祭祀活动已不完全是一种迷信活动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