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丧分类:【传统文化】 对外人发布死者的丧讯。古俗,人死对于近亲、宗族、好友都要分送讣报。有名望的大家庭还印制很讲究的讣闻,上面遍列遗族名字,派专人通知亲友,也叫“报丧”,俗称“报白”。同时,还在大门的红联上分别斜贴一条白纸,以示家中由喜变忧。如父亲死,在白纸上写“严制”,如母亲死,则写“慈制”,贴于门上,男贴左门,女贴右门。然后在门前摆一张桌子,放一座香炉,点一对白蜡烛,来吊丧的人,首先要面对香炉叩头吊祭,再可入内屋安慰丧主。 朝鲜族古老的民俗。收尸后,死者的子孙换上丧服,由丧主率领边哭泣边去亲友家报丧。父母亡,由长子任丧主,如无长子,由长孙充任。儿子死亡,由父亲做丧主。妻子死去,由丈夫当丧主。丧主恭候于死者的尸体前,向前来吊唁的亲友致谢。还要指定1位护丧者,帮助料理丧事。护丧者一般由亲友中熟谙丧事者担任,并负责拟定和张贴讣告。 土家族丧葬仪典。死者灵柩,一般按单日停于丧堂三、五、七天,才安葬上山;上山时间,多为拂晓,俗称“走早路,不走夜路,越走越光明”。上山前,还要举行发丧仪式,由土老师装成死者,若死者为男性,则身背烟袋、柴刀;若死者为女性,则背铺盖、鞋子、雨伞,与家人告别,说要出远门去了;家里人则拉着土老师哭,不让走;然后,将所背之物焚化,再举行发丧。这时,土老师将点燃的纸钱装入一只沙罐,一手提罐,一手提祖师刀, 口念发丧词,将祖师刀往门坎上一刀砍下,沙罐丢至灵堂外砸碎,俗称“扳火罐子”,守候在灵柩旁的抬棺者,俗称“八大金刚”,一声“哟嗬”便将棺木抬出门外去了。 人死后首先要由长辈或年长者脱掉亡者的衣服,换上用蓝色或黑色的绸缎、棉布做的长袍。还要用绳子把亡者的两条腿绑在一起,据说不绑会变成鬼。亡者的脸要用黑布或白布蒙上,头朝北脚朝南放在室内另搭成的地铺上。如果屋子太小,可在房门前搭个棚,把尸体停放在里面,还要在其一侧摆上供品,如酒、烟、面食及煺了毛的鸡或其他飞禽等。亡者是长辈或年长者,其亲属都要通知到。如果子女或兄弟姐妹未到,要等二三天,但最多停放三天就要出殡。在此期间,亲友及左邻右舍,尤其是老人们都要来陪坐守灵。守灵时不能断人,夜间室内外都要灯火通明。尸体停放在室外的,要在外面烧一堆篝火,摆上酒菜,守灵的老人便围坐一圈边吃边唱,缅怀亡者。他们认为年岁大的人去世是享福,所以还可以在灯下或篝火旁谈笑逗趣,或讲故事、唱歌。 鄂伦春族所用的葬具为用木板钉制的棺材。如是树葬,棺盖上有脊;如是土葬,棺盖则是平顶。如果没有木板,就用碗口粗细的木头垛成木刻楞棺材。制作方法是把砍来的几根圆木截得长短合适,再把每根木头的两头砍成凹凸样,然后摆成棺材形,使相互交叉的圆木咬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棺材的盖和底也是用木头做成的,即把已截好的木料排列在两根横木上,再用绳子或柳条系绕,固定在横木上,形成盖和底。由于这种棺材坚固,不易被野兽侵害,所以多用于风葬。也有用空筒树做棺材的,把较粗的空筒树砍倒,从中劈开,即成底和盖,再将两头用木板堵上就成棺材。有的地方还用桦树条或柳条编制成棺材,即用手指粗细的树条分别编成棺材底、帮、堵头和盖儿,然后再用绳或细柳条连接起来,即成棺材。有的人家庭如有困难,无劳力,或亡者是小孩和年轻人,亦可用桦树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埋葬。为了表示祈求太阳神和月亮神保佑亡人能平安地到达阴间,并能及早转世,人们还要在黄纸或黄布上面画上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贴在棺材的头部,入殓前要把亡者生前用过的被褥、枕头等铺盖都放在棺材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