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刻的创始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刻的创始人分类:【传统文化】 1980年9月22日,香港《大公报》报道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大陆的三件罕见艺术品在香港展出。这三件艺术品是三根长半英寸的头发,第一根是白发,刻着“学海无涯苦作舟”七个字。下面刻着“艺术研究所大牛刻”。第二根也是白发,刻了一首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三根是黑发,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刻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这些被人称为“旷古奇今,惊人绝艺”的发刻艺术品的创始人,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沈为众,当时年仅31岁。沈为众从小就爱好书画雕刻,为人沉默寡言。在我国传统微雕艺术的薰陶下,他在1977年首次在象牙米粒上成功地雕刻了一首张继的诗《枫桥夜泊》。1980年2月12日,他在《参考消息》上发现一条简短的消息,说乌克兰人米哈伊尔?马斯柳克在人发截面上创作了一台拖拉机和两辆挂斗的图像。他想:“外国人能干的,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能干,我要在人的头发丝上搞雕刻。”从此以后,他刻苦研究,夜以继日,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80年8月间获得成功。 发刻是一种极其精细的微雕艺术,创作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不能生病,情绪也不能有波动,并能控制身体内部器官,称之为“内功”。刻制时必须有一个幽静的环境。沈为众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运用内功,暂停脉搏跳动,借用特殊的工具――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纤细的钢丝,凭个人的感觉,快速而正确地在头发丝上刻下文字,一气呵成,如稍有分心,则前功尽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