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发型

分类:【中国民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发型不断变革,体现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男蓄满头长发盘顶,戴伏瓦或袋状布帽,女人满头束长发。清代,男性童年时,囟门留发,叫“囟门搭叽”或“锅产叽”。年稍长,头顶留发,叫“锅肚”或“东边”,6岁开始编辫子。成年男子头发周围剃光,中间留圆盘发,俗称“炙盎盖”,用来编成长辫,长辫平日里挽髻盘于头顶,迎客敬神时,开髻让发辫垂于后背。成年男子多喜欢蓄胡须,一般官绅年过30岁开始,劳动人民一般要年逾60岁开始。也有的是40岁开始蓄须,俗话说,“四十打进老人行”。女性童年梳“Y角”、“刘海”,年稍长蓄单条长辫,“及笄”后(女子一般15岁古称“及笄之年”),或梳单条长辫,或绾髻,或梳粑粑头。出嫁时,要挽发梳成髻。妇女婚后,初兴调羹头,后改粑粑头。

民国时期,男孩出生后剃“满月头”时就在前脑壳留一块头发,叫做“头心边仔”;七八岁上学后,改为留“锅铲边仔”,留在头中间;青年改为“平头”或“小分头”(俗称“西装”)。在弋阳县,16岁以下男孩一般蓄“仓发”和“猪屎扒发”,前者意为日后五谷满仓,后者意为烂贱(即无病无灾)。成年男子普遍剪去长辫,老人剃光头,有句俗话说:“宣统三年半,和尚满街窜。”男性知识分子和青年人蓄平头或西装头。女子历来不剃头,发型随年龄不同而异。出生一月剃“满月头”,左右各留一块圆形头发,俗称“油饼仔”,结成短辫子,以红线扎之。成年女子未婚的,结一大辫,垂于背后,扎线颜色各有所爱;出嫁时挽发髻,套一黑丝编织的网络,横插发簪,拴住发髻。民国后期,理发用推剪,用剃头刀的很少,从此发型增多。

头戴虎头凉帽的幼儿(黄明延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老年妇女和农村少数妇女仍梳粑粑头外,普遍剪短发,但发型单一,都是齐肩平,两边分。少女喜结蝴蝶结,少妇爱戴花卡子,老年妇女惯用素色卡子。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30岁以下女性曾盛行蓄两条长辫,并且引为时髦。60年代后期起,在女干部、职工中兴起“游泳头”。70年代后期,女性发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娃娃头”、“青年头”、“学生头”等。进入80年代,烫发风气盛行,有热烫、冷烫,发型有“刘海式”、“花瓣式”、“菊花式”、“波浪式”等等。男性中、老年仍蓄西装头,少年儿童多蓄平头,青年则盛行“大包头”。90年代,出现了各式的染发,中老年出现白发丝喜欢染成黑色,青年男女则染成黄色或紫色。妇女出席正式场合时,多爱到理发店做各种发型。20世纪末,理发店还打出了电脑设计发型的招牌。

河北男子的发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在清朝末期,发式讲究半剃半留,即剃去前面的头发,只留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到了民国初期,讲究剪辫子、剃光头。少数老人有留发盔的,即把辫子剪去,只留辫根,像个盔子扣在后脑勺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男子发式由光头逐渐变成了平头、分发和背头等。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板寸、大鬓角长发式等开始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

女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留发梳小辫儿。长大后一般梳两条辫子,即从头部中间分开,左右各梳成一条辫子;有的只梳成一条辫子,或梳成辫子后盘在头顶或脑后。前额上方讲究留头帘,民间称为“流海”或“幔幔苏儿”。有些少女不留发辫,只扎两条羊角辫,俗称“刷子”。结了婚的讲究梳圆头,也称盘头、绞脸、挽纂、打水鬓。圆头是把两鬓的头发向后梳,捋成一把,在头顶挽高一截,呈朵云状,然后插上金、银、玉簪子,以固定发式。在青龙县、承德市、遵化县、易县等地的满族妇女,则梳两把头。汉族中老年妇女讲究梳纂子,即把头发梳到脑后盘成一个髻,再用黑色的纱网罩定,以使发髻保持原有的形状而不至于松散。后来,女子的发式有了新变化,出现了“燕尾式”、“短发”及烫发等多种形式。

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北北部儿童在头顶前部留一块头发,其余全部剃光,在冀南一带叫“小马鬃”,冀东一带叫“幔幔苏儿”。有的在后脑勺下留一绺头发,俗称“阎王爷找不着”。有的男孩剃光头。

发型或发式,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装饰形态。人类在采集狩猎阶段,不分男女,都是长发披头,即“太古之民,被(披)发卉服。”但长发披头,影响追逐猎物,采摘野果,有累赘之感,因此将头发用藤蔓革条之类扎缚起来,或缠绕一起。有的则把头发编成辫子,或垂于脑后,或盘于脑顶。总之,古代人的发式,大约为四种基本样式:披发式、束结式、编辫式、剃发式(如和尚、尼姑)。甚至于将头发与“德”、“孝”相联系,如《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封建社会妇女有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容”就包括发式及其装饰。发型、发饰具有民族特征,并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身世、地位、学识和财产情况。古人的发式,在文字上记载很少,但在墓葬出土的雕塑、寺庙的彩塑、壁画中,还保留了一些古代发式的形状。(见图)

1、2.晋(顾恺之)(太原南郊)

3.北齐(太原南郊)

4.汉铜镇发式(山西朔县秦汉墓)

5.张家庄汉墓女俑(山西孝义)

图 宋元明人发式

1.白沙宋墓

2.山西孝义下吐京村金元墓

3、4.广胜寺元代壁画

5.晋祠宋塑侍女

6.广胜寺明飞虹塔

7、8.双林寺明雕石供养人

山西古代发式示意图 (据《平阳民俗丛谭》)

图 辛亥革命至1949年前常见发式

男子发式的重大变化在清代,满人统治者对男性臣民强制推行“剃发”,即在脑后梳一根发辫,凡不留发辫者都治罪割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发式上也有一场大革命,男子将辫子剪掉,提倡留平头或剃光头。由于受西方的影响,男子发式出现了“小平头”、“偏分头”、“大背头”等。男孩子剃头,但在额前留一绺头发,俗称“马鬃”。妇女的发式变化,由原先的单辫、双辫,出现了剪发头,从耳下方到脑后际剪齐。中老年妇女多数在脑后梳一圆髻,用网络网之。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的一些主要发式介绍若干。

光头。辛亥革命后,男子废除辫俗,用剃刀将头发全部剃除,俗称“剃光头”,以后有了推剪,便称“推光头”。现在农村老年男子仍保留光头习俗。

平头。将两耳及后脑的头发推掉,脑顶头发推剪平,俗称“寸头”,或“小平头”,即北京人所说的“板儿寸头”。

分头。脑上部的头发较长,偏左或偏右分开。过去很少从中间分,只有电影中的特务、坏人才从中间分发。现在年轻人则很流行中分头。

背头。将脑部头发由前向后梳整,如头发较长,则称“大背头”。

披发。城市中有些年轻人留长发,披至耳下后脖,个别者在脑后束系,为年老者所怪。

女子的发式,幼年时,在头的上部系挽两个髻,俗称“双髻娃娃”,再扎上红绸,美丽活泼。稍长,在脑后梳一条或两条长辫,以长发为美,长者可至腿部。清末民初结婚时,将辫子挽成髻,俗称“上头”。20世纪50年代后,带辫出嫁亦不鲜见。

1949年前的山西高平县,妇女出嫁后回娘家时,无论年龄大小,于路上必须将发型改妆成做姑娘时的模样,随身带着梳妆盒,边走边改妆,返回婆家进村前再恢复原状。今已鲜见。或将辫子剪掉,留短发,叫“媳妇头”。女孩和青年妇女,前额覆短发,叫“刘海”。城市妇女则时兴烫发。年老妇女在脑后绾成“小鬏鬏”,再罩上黑色网络,显得朴实大方。“文化大革命”时期,视女子留长辫和烫发为资产阶级情调,统统剪成齐耳短发。20世纪80年代以后,渐渐又流行起长发来,有的披肩部,有的过腰部,有的束于脑后,俗叫“马尾巴”。近年,也出现了梳单辫或双辫的女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