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愤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发愤说

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司马迁关于作家著书及优秀作品产生原因而提出的著名观点。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凌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优秀作品,都是作家的发愤之作。许多作家都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重大不幸,受到压制和迫害,以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为“遂其志之思”,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抒发内心幽怨,以留传后世,才愤而著书立说的。因此发愤著书既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志不能伸,遭受挫折磨难之所致,也是传世之作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发愤著书的思想源远流长。屈原《惜诵》就有“发愤以抒情”之说,《淮南子?训齐俗》也有“愤于中而形于外”的说法。司马迁继承前人这些看法,并结合自己切身遭遇而提出的发愤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作家的抗争,从作家创作与现实生活关系的角度,总结概括了发愤著书这一普遍现象和重要创作规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东汉桓谭所说:“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彩不发”;尤其是唐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认为作家创作都是有所不平而鸣;宋代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文学作品尽是失志之人无所施于世的感激发愤之作等,都是对司马迁“发愤”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后至明、清,如李贽在《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公曰:‘《说难》、《孤愤》,圣贤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今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金圣叹说《水浒传》作者“发愤作书”,蒲松龄自称其《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及费锡璜在《汉诗总说》中说“汉人诗未有无所为而作者,如《垓下歌》、《舂歌》、《幽歌》、《悲愁歌》、《白头吟》,皆到发愤处为诗,所以成绝调”等等,足可见发愤著书思想为历代文论家所坚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4:37